中交疏浚 “智”造国之重器
2018-04-03 21:59: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中交疏浚 “智”造国之重器

2017年11月3日成功下水的‘天鲲号’,使中国疏浚业又增加了一艘超级战舰。

2017年11月28日,为纪念中国疏浚业120周年,中国第五届国际疏浚技术发展会议暨首个中国疏浚历史专题成就展在京开幕。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焦开河,中国交建董事长、党委书记刘起涛,中国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姜明宝,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景全,中国疏浚协会理事长、中国交建副总裁王海怀,世界疏浚协会联合会-东部疏浚协会主席帕特曼,中部疏浚协会主席拉博瑞等出席。

刚刚完成“天鲲号”下水任务的中交疏浚,无疑是本次活动的主角。呼之欲出的国之重器,正式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智”造的又一次出海。

共谱中国疏浚业120周年

天航局为中国疏浚业的装备、技术、人才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第五届国际疏浚技术发展会议,是亚洲疏浚行业最高规格会议,大会以“生态·疏浚·可持续”为主题,来自世界各地的300余名行业精英将围绕疏浚行业各领域的前沿科技,聚焦智能疏浚、疏浚施工、生态疏浚、装备制造等领域,共同商讨世界疏浚界新时期行业发展大趋势和最新技术成果。

大会为期两天,包括主旨报告专场、智能疏浚与疏浚技术新趋势报告专场、环保疏浚专场和疏浚装备学术交流专场等六个专场。

同时,为展示中国近代疏浚和百年天航的悠久历史,中交疏浚集团、中交天航局与中国疏浚协会共同推出《中国梦 新时代 新征程——纪念中国疏浚、中交疏浚、天航局诞生120周年主题成就展暨海上丝绸之路精品文物展》,展览回顾了中国疏浚数千年的发展历程,着重展示了近百余年来中国疏浚业、尤其是中交天航局的发展成就,突出了中国疏浚业对经济、社会、民生的贡献。大会通过“会”“展”结合的方式,将中国疏浚业1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推向高潮。

中交天津航道局(以下简称天航局)作为中国近代疏浚业的先行者,对中国疏浚业的装备、技术、人才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此,世界疏浚协会联合会-东部疏浚协会为天航局颁发了“亚洲疏浚业特殊贡献奖”;中华全国总工会向天航局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中国第五届国际疏浚技术发展会议,是亚洲疏浚行业最高规格会议,大会以“生态·疏浚·可持续”为主题。

悠久历史

1897年,在中外官商各方利益博弈、合作中,海河工程局宣告成立。

在中交疏浚的业务版图中,天航局前身为海河工程局,是中国第一家专业疏浚机构。

1860年,天津开埠,国际贸易的发展对航运提出了新的要求,天津出海通道——海河淤积日益严重,加之洪水频发,无法满足航运需要,治理海河的呼声日益高涨。

1897年,在中外官商各方利益博弈、合作中,海河工程局宣告成立。这一机构的成立得到了清政府光绪帝的御笔朱批。海河工程局成立后,从国外购置了“北河”号、“新河”号、“中华”号、“高林”号、“快利”号、“浚利”号等挖泥船装备,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强大的疏浚船队,先后完成了海河塞支强干、破冰通航、修桥造地等工程,为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50年代,天航局参与了塘沽新港开港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海港疏浚工程。

随后70年代的“三年大建港”期间,在全国建成的40个万吨以上深水泊位中,天航局承建了其中的26个。

到1978年底,该局共拥有各类型挖泥船28艘,船舶技术性能显著提高。 同一时期,天航局制定和编制了一系列技术操作和管理规范等文件,培养并输出了一大批专业人才,被称为新中国现代疏浚业的“黄埔军校”。

改革开放以来,天航局参与了京唐港、黄骅港等多项建港工程,同时开拓国外疏浚市场,足迹踏遍中国沿海从鸭绿江到北部湾的30多个主要港口以及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受制于人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受西方发达国家的控制,我国疏浚船舶仍以进口为主。

然而,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疏浚业的核心利器——疏浚装备却经历了长时间的“受制于人”。

1966年,为支持天津新港建设,天航局花费170万英镑(折合4吨黄金)从荷兰引进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自航耙吸船“津航浚102”轮,该船为中国疏浚装备制造提供了借鉴经验。

1985年,天航局从日本进口了每小时可疏浚2500立方米的绞吸船“津航浚215”,这是当时我国最大的现代化绞吸式挖泥船,具有挖岩功能。此后,天航局充分消化、吸收“津航浚215”水下泥泵、钢桩台车、三缆定位、甲板行走吊机和自动挖泥系统等新技术,在国内成功建造了中型绞吸挖泥船“津航浚216”。“津航浚216”是引进国外先进设计、技术和主要设备,在国内首次成功建造绞吸挖泥船的一个典型,为以后国内建造挖泥船提供了经验。

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受西方发达国家的控制,我国疏浚船舶仍以进口为主,自行设计建造大型、先进挖泥船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在被授予奖项的光鲜荣耀背后,“国之重器”的交付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它代表了中国疏浚装备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制的转变。

国之重器

进入21世纪,中国疏浚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就我个人感觉,十八大以来,疏浚业取得飞速的发展,这在过去是很难以置信的。”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康学增谈及中国疏浚业的发展历程时说道。“进入新时代,对于‘天鲲号’等国之重器的建造,可以自豪地讲,完全是我们自主设计、自主研发、自主建造的,特别是我们掌握了关键技术,在过去,这都是由西方国家控制的。”

诚如康学增所言,进入21世纪,中国疏浚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我国的疏浚装备走向以国产化为主的道路。

2017年底,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的6600千瓦绞刀功率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下水,可开挖抗压强度高达50兆帕的岩石;泥泵输送功率达17000千瓦,每小时可以挖泥6000立方米,最大排距15000米。由此,中国“智”造再次引来全球瞩目。

“天鲲号”是由国内自主设计建造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全船采用全电力驱动型式,输送系统能力世界第一,适应恶劣海况的能力全球最强,拥有国际领先的自航绞吸船智能集成控制系统。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交建旗下的中交疏浚集团已拥有各类船舶194艘,其中耙吸船37艘,总舱容量33万立方米;绞吸船60艘,总装机功率57万千瓦;年疏浚能力超10亿立方米。“中交疏浚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疏浚集团,拥有世界最大的疏浚船队,特别是11月3日成功下水的‘天鲲号’,使中国疏浚业又增加了一艘超级战舰”。

“一带一路”助出海

中交疏浚已成立五大海外区域中心,加强海外市场布局。

在当天的活动中,康学增指出:“天鲲号代表了新时代的制造,我觉得我们现在的装备制造能力真的是一天一个样,当然不仅仅是疏浚,是国家整体的制造能力都在提升。”

康学增透露,中交疏浚集团依托中国交建“一体两翼”平台和“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已成立五大海外区域中心,加强海外市场布局。目前,海外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在和国际疏浚公司同台竞技中屡屡获胜,先后承揽了马来西亚槟城造地、俄罗斯圣彼得堡布朗克港、乌克兰、斯里兰卡港口城、巴基斯坦电厂项目等“一带一路”沿线的重点港口航道工程建设。

“中国正在从疏浚大国向疏浚强国迈进,那么核心的装备必须有,“天鲲号”是我们核心的竞争的武器。现在“天鲲号”这类船舶主要的任务还是在海外,特别是非洲一些国家地理情况比中国国内要复杂得多,更需要这些特殊装备,最近“天鲸号”已经开赴到非洲加纳进行施工,“天鲲号”还需要半年时间就可以投产,也是以海外业务为主。”

独家专访 | 王会生 国投撑杆跳

独家专访 | 赵伟国 抗衡国际巨头

独家专访 | 王玉锁 开启泛能新时代

独家专访 | 晏志勇 中国电建踩准大势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