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美欧等先进国家,我国现代电影产业体系还不健全,电影国际竞争力还较弱。为建设电影强国,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要素市场,深化产业分工,加强创新转化,拓展国际合作,利用全球资源协同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进一步发展。近期宜积极稳妥开展改革试点,打造产业集群,就上述改革关键措施先行先试。
资料图片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根基。要坚定文化自信,既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也要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文化产业,用高质量文化产品满足人。
电影的社会影响力广、艺术综合性强、产业带动力大、国际交流性好,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有效形式。电影艺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多种文艺形式于一体,具有审美娱乐和教育双重功能;电影产业涵盖文化金融、版权交易、影视装备和道具制作、拍摄和后期制作技术、发行放映标准、衍生品授权等国际文化产业竞争热点,可带动动漫、游戏、广告、设计、服装时尚等相关产业发展;电影更是国际通行艺术语言,是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重要载体,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凝聚文化共识,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央高度重视电影产业,近年来通过深化院线制改革,规范互联网视听,成立电影专项资金,支持基层院线数字放映设备升级,资助主旋律电影制作和优秀电影译制发行,将电影惠民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等政策措施,推动了我国电影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尤其是2017年实施的《电影产业促进法》是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第一部法律,明确了电影产业属性,推动了电影行业依法管理,维护了电影市场公平竞争,为我国迈向电影强国提供了法律保障。
电影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已经成为电影大国
(一)电影市场日益繁荣,国产优秀影片层出不穷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过去5年我国电影票房和城市院线观影人次年均增速都达到了30%(见图1)。2017年我国观影人次近15亿,居世界第一;电影票房超500亿元,仅次于北美。
繁荣的电影市场壮大了市场主体,产生了多元优秀国产影片。一批市值数百亿的电影龙头企业快速崛起,包括科技公司在内的行业外龙头企业和大量“双创”企业投身电影制作发行。这些市场主体在2016年共生产了944部电影,同比增长6.31%,形成了涵盖主旋律、现实、文艺、喜剧、魔幻等多元类型故事片作品,及一系列记录、特种电影等,涌现出《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战狼2》等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优秀影片,体现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我国电影产业技术实力,释放出强烈的文化自信。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影院和银幕数量全球领先,基本实现了县城全覆盖。过去5年,我国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2.4%和31.4%(见图2),2017年全国已经形成49条主流城市院线和245条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数字影院超9千家,银幕总数超5万块,稳居全球首位。其中3D银幕数达到4.4万块,远高于北美地区;巨幕数量达到730余块。
基础设施完善进一步增强了电影公共服务能力。通过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工程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以及电影下乡、校园电影、广场电影、社区电影等公益放映文化惠民措施,基层群众享受了更加优质便捷的电影公共服务。
(三)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型业态持续涌现
电影科技创新及其转化应用是近年来发展亮点。我国已整体实现了从胶片电影向数字电影转型,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存储、监管等环节。尤其是放映环节的技术进步很快,激光放映技术和超大银幕生产技术及其设备全球领先,建立了中国巨幕标准并已经进军美国等海外市场;多声道格式和系统设备日益成熟,打破了国外垄断局面。
技术创新改变了电影生产制作方式,催生了新业态。网络文学、动漫、网剧、网络大电影等新业态有益补充了电影故事和产品的多样化创作;社交网络和在线售票成为电影发行重要形式,刺激了文化消费,推动了行业公开透明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了电影衍生品开发销售;网络大数据为探索电影创作规律、了解市场消费习惯提供了重要支持。
(四)国际合作趋于深入,全球产业整合能力增强
对外合作制片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合拍片按照国产片管理,是中外电影产业合作主要形式。2016年获准立项的合拍故事片达89部,除了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等传统合作伙伴以外,与美国合拍片增长到10部,且均参与票房全球分账,我国影视企业已经与国际知名制作发行集团建立了深度合作。
投资并购海外影视上下游企业成为热点。2016年我国影视产业对外收购总额达到63.9亿美元,同比增加14.5倍。收购对象包括制片企业、特效企业和院线企业等电影全产业链,初步形成了中国电影全球制作和发行网络。
由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需要建立现代电影产业体系
尽管十八大以来电影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总体上看,我国电影距北美、欧洲等全球领先水平,甚至韩国、印度等后起之秀仍有差距。电影产品还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无高峰的现象。近年来国内院线进口大片以上映数量仅占1/5的份额始终占据了电影市场近一半票房,国产电影(含合拍片)海外票房占总票房比还不到15%,如不含合拍片则海外票房基本可以忽略。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现代电影产业体系不健全,市场不规范,这也导致创作活力不强,电影艺术繁荣难以落实。
(一)要素市场不完善,资本缺乏节制,人才严重短缺,技术存在短板
各类资本快速涌入影视行业,在推动市场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乱象。部分电影重市场轻质量,重宣发轻制作,成为资本市场高溢价收购与利益输送的工具。天价片酬、票房造假、恶意炒作、对赌发行等现象时有发生。
市场繁荣进一步凸显电影制作人才瓶颈。我国电影从业人员近65万,但主要集中在发行放映环节,制作环节仅15万。导演、编剧、演员等核心人才以及灯光、美术、化妆、录音、后期特效等技术人才普遍不足。高端人才培养严重依赖北京电影学院等几所专业院校,综合性大学影视专业和影视职业培训机构不强,人才培养速度滞后于市场需求增长,2015年到2017年,青年导演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比从20.3%下降至14%。
电影生产制作环节技术仍有较大差距。相比于我国电影放映环节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我国在电影制作环节,尤其是特效化妆、虚拟特技、CG动画、3D转制、立体实拍等高科技领域的制作水平还较低,高清摄像装备、动态捕捉设备、高性能渲染设备、专业后期制作软件等还不能实现国产化。
(二)产业集群不成熟,分工体系不健全
未能形成全国性的优势产业集群。北美电影产业高度集聚在以好莱坞为核心的洛杉矶大都市区,前六大制片公司票房收入占市场总收入的80%以上,印度、韩国等电影新兴国家也主要依靠一个全国性的产业集群发展电影产业。而我国前六大制片公司票房仅占市场总收入的60%左右,且广泛分布在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产业集群各有特点,但龙头带动能力不强,未能形成发展合力。
产业体系不健全,专业化配套能力不强。国际通行的“制片人中心制”仍未建立,合格制片人和专业市场主体较少,难以支撑高度市场化的专业分工。缺乏完片担保机构,难以保障成片率和产品质量。发行环节渠道单一,电影高度依赖票房收入,除网络发行外,衍生品等发行渠道还不健全。而美国后影院市场收入能占电影总收入的70%以上,已经形成了包括衍生品、主题公园、文体旅游等系列产品体系,电影产业风险大为降低。
(三)产业、产品和节会均缺乏国际影响力
合作制片中话语权不高。中方在合拍片中主要负责投资、在地发行或后期制作,较少实质性参与前期创意、内容制作、海外发行等关键环节。
国产电影海外发行经验不足。美国电影全球发行的成功有赖于发行企业对全球电影市场的高度了解,并根据各市场的文化差异制定不同发行策略。而我国尽管通过收购拥有了全球院线发行渠道,但具有成熟发行资质、资本和经验的企业很少,海外发行针对性不强,发行效果不佳。
电影节会国际影响力较弱。作为电影交流、交易的重要平台,大陆地区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和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等国际A类电影节,在华语地区行业影响力还低于我国香港地区的金像奖和台湾地区的金马奖,与欧洲三大电影节和奥斯卡差距更大。
(四)管理体制仍滞后于现代电影产业体系发展
重产品审批、轻产业规则的管理模式仍未改变,不能有效应对市场新情况。电影主管部门对电影资本化新形势和资本市场关联交易等行为缺乏管理手段,对科技创新转化尤其是国产影视装备、软件等研发应用支持不足,对人才培养尤其是职业培训重视不够,对国际合作和国产电影海外推广的力度仍需加强。此外,冗长的审批制度也给以票房为主要收入的影视公司带来较大收益风险。
电影行业协会不能适应对从业人员、市场主体的专业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相关行业协会还存在着计划经济思维,对市场从业人员尤其是大导演、大明星的号召力、约束力很弱,在培养人才、维护从业人员权益、制定行业收费标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自律性等领域专业服务能力不强。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
《中美电影谅解备忘录》即将重新谈判,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应加快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以健全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任务,深化电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要素市场,细化产业分工,加快创新转化,拓展国际合作,推动改革试点,尽快提升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
(一)尽快建立要素完备、分工专业、创新导向的现代电影产业体系
完善要素市场。加大影视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立院校培养、国际合作培养和职业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发展影视专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支持鼓励国际优秀影视院校与我国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建立和完善电影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出台青年电影人才扶持政策,鼓励科技、文化人才创新创业。建立符合电影产业发展特点的影视金融市场。探索设立影视保险、应收账款质押、版权质押等影视金融产品,逐步建立完片担保制度。规范资本进出影视行业的通道和方式,严厉打击票房造假、资本与影片、明星之间关联交易等行为,实现电影与资本市场联动监管。
细化产业分工。深化以市场为基础的专业化制片分工体系,完善“制片人中心制”,培育壮大合格市场主体,重点支持内容原创企业和高技术企业参与电影生产。强化知识产权尤其是电影衍生品市场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鼓励后影院市场主体深度参与电影全产业链分工,积极推动国产优秀电影版权多元化开发利用。
加快创新转化。提高基础领域和电影相关领域技术转化应用,加强军民融合,鼓励卫星、激光等基础创新和数字网络、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术应用于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革新电影生产和表现方式。加强国产高端影视装备、软件、技术平台等研发应用,补贴国产电影使用国产装备和软件。加大电影相关专项资金对电影科技研发应用支持力度。提升电影行业标准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电影标准制定。
(二)完善全球协同创新机制,扩大国产电影海外影响力
完善合拍片相关制度。明确合拍片外方应在中国大陆设立合资公司并进行主要影片制作。在资本和发行合作基础上,重点加强剧本创作、拍摄制作、设备软件研发应用领域国际合作,引入国际顶尖团队带动我方创作、制作和发行团队“干中学”。
提高国产影片海外发行实效。在完善现有发行院线基础上,与当地发行机构合作,深入研究当地文化,针对不同市场实施针对性发行策略,推广相应电影产品,力争国产电影在“一带一路”等海外市场率先打开局面。重点培育若干国际电影节会,扩大国际影响力,推动国内外电影交流交易。
探索自贸区政策在文化领域试点。依托现有自贸区、保税区等政策区域,在电影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设立文化自贸区、保税区,通过设备和软件保税,创新人员国际合作方式等措施降低企业成本、提升我国电影科技研发能力和人才技术水平。
(三)开展体制改革试点,培育电影产业集群
建立中国电影改革试验区,在较小区域、可控范围内集中、稳妥探索电影产业综合配套改革。鉴于电影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可选择山水秀美、人才荟萃、技术先进、资本富集、思想开放且具有影视产业基础、靠近市场的少数发达地区,依托省部共建中国电影名镇、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等成熟基础建立中国电影改革试验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落实文化改革部际协调机制,统筹上述文化金融、创新转化、文艺创作、人才培养引进、国际交流交易等领域综合配套改革。建立省、部、试验区绿色通道,在电影立项、审批等领域进一步简政放权。
改革行业协会,建立行业自律体系和良性竞争机制。改革行业协会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协会发展机制,吸引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并引导其自觉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提高电影行业服务和监管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鼓励行业协会参与制定电影领域相关标准,并承担部分行业监督、服务、政策评估等职能。
依托试验区集中配套现代电影产业所需公共服务和共性技术,打造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影产业集群。完善数字影棚、装备道具、版权交易、影视投资等公共服务体系和电影后期素材云、软件研发应用平台等共性技术平台,降低企业成本。培育国际影视节会,打造剧本、后期、衍生品(如动漫、网游)等孵化器,推动创意跨界交流。建设(国际)影视院校、人才公寓、酒店剧院、主题乐园等基础设施,聚集影视要素,拓展影视版权多元收益。
通过上述改革措施和试点先行,将在少数发达地区率先形成现代电影产业体系和发达的电影产业集群,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进而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电影产业改革创新研究”课题组
课题顾问:刘世锦
课题负责人:王辉
本报告执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黄斌 牛家儒
中国经济时报社 王辉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