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胡群 “2017年底,我国存款性机构短期消费贷款余额达到6.7万亿元,加上准金融机构(小贷公司、P2P和消费金融公司)约1.5-2万亿的消费贷余额,我国当前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不含房贷)约在8万亿元左右,其中,信用卡透支余额占一半以上。”3月21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轻金融举办主题为“2018消费金融行业新趋势”的沙龙上表示,假设我国消费信贷按每年20%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12万亿。
中国的消费金融正在支撑一支数量众多的独角兽公司队伍。
3月23日,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关村管委会、长城战略咨询、中关村银行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164家,新晋62家,总估值6284亿美元。其中,互联网金融独角兽企业占21家,总估值达到1592.75亿美元,占总估值的25.35%,居各行业首位。而互联网金融独角兽公司中,以提供消费金融服务为主业的公司超过10家。
如果把时间稍稍往前调整,消费金融行业的独角兽公司还会更多。2017年,因上市而“毕业”的独角兽公司有9家,分别是众安保险(06060.HK),掌阅科技(603533.SH)、趣店(QD.N)、易鑫金融(02858.HK)、简普科技(NYSE:JT)、阅文集团(00772.HK)、拍拍贷(NYSE: PPDF)、乐信(NASDAQ:LX)和奇思科技。其中,互联网消费金融独角兽上市6家。而去年赴美上市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概念的公司还包括信而富(NYSE:XRF)、和信贷(NASDAQ:HX)。
为何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中聚集众多的独角兽公司?中国已进入消费时代,而消费金融则成为风口。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显示,消费金融已经融入中国经济体系并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解决了消费者即期消费需求,转变了消费观念,有助于消费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还有很大广度和深度需要发展。
“2016年整个消费在总需求占比达到了68%,投资只有百分之三十几,出口是负的。2017年稍微修整了一下,消费大概占了60%左右,投资跟2017年基本持平,2017年最大的变化是出口贡献是正的9%多。”曾刚称。
如果未来几年我国消费信贷按每年20%的速度增长,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还将迎来更多独角兽公司。
《2017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调查显示,消费信贷客户以18-29岁的低收入、高学历年轻群体为主,超过70%的客户月收入在2000-5000元,选择消费信贷的用途较为宽泛,看重企业规模、合规程度、业务透明和便捷程度等。然而,对于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而言,如何抢占这一市场人群?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较难找到客户,而客户也很难选择市场上众多的消费金融产品。
金融领域的智能搜索平台应运而生。如融360,它利用大数据、搜索等技术将超过2500家金融机构的超过17万款金融产品信息直观地呈现在用户面前,目前已涵盖一般贷款、车贷、房贷、信用卡、理财等业务。目前融360拥有注册用户超过8400万。
这种消费金融产品“入口”企业已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近日,融360旗下简普科技上市后的首份年报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总营收为5.846亿元(8990万美元),与上年同期的1.138亿元相比,增长414%。公司营收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推荐服务收入总额的增长,从去年同期的9930万元增长到5.479亿元(8420万美元),涨幅达到452%。
国内快速发展消费金融业务,正促进融360业务量的提升。简普科技2017年第四季度的贷款申请数量约为3250万笔,同比增长383%;信用卡推荐交易量达到130万笔,同比增加约264%。2017财年全年的贷款申请数量约为8980万笔,同比增长约434%;信用卡交易量约为320万笔,较之2016年同期增长约160%。从数据上看,个人金融服务的需求和单笔业务费用都在上升,同时,营销费用增长比例有所下降,也说明导流的费用开始下降,平台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回流和主动流入。
“信用消费深入人心,增幅达非信用消费近2倍;90后信用消费增长最快。”中国银联联合京东金融发布《2017年消费升级大数据报告》显示,信用交易已成为日常消费领域最主要消费方式信用交易增速近61%,达到同期非信用交易增速近两倍。
当前,我国已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日益增强的发展阶段,零售消费呈现出从注重量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产品向更多服务消费等为主要内容的升级态势。
因此,消费金融的热点不仅局限于小额、高频的3C类消费,车贷、信用卡类消费正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这从当前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转型做车贷消费可见一斑。因此,抢占流量“入口”将不仅是当前市场的重心,更是未来消费金融行业的重心。
“长期来看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的,但是短期受到监管上的影响,规模增长速度可能会适度放缓。”曾刚认为,在短期内,借助各种方式进行杠杆扩大的业务模式会受到监管上的要求,要么补充资本金要么控制规模,所以总体上来讲规模增长速度会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