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信策略陈果、彭玮骏、夏凡捷
1. 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迎接新一轮进口替代浪潮
“进口替代”,或者说国产化替代,旨在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它影响着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进口替代不意味着放弃进口,更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它的优势体现在:一是能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温和的成长环境,形成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是改善本国的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增长的独立性; 三是提升本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经济形势的改变,进口替代将助力国内产业升级,重塑全球价值链。
1.1. 海外风云再起:国际环境变化加速进口替代
■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美关系进入多事之秋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发达国家,中美贸易关系对全球贸易结构有着重要影响。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后,强调“美国优先”,采取激进的贸易政策。今年1月22日白宫宣布:经特朗普批准,美国将动用尘封已久的单边主义贸易救济工具“201条款”,对进口洗衣机和光伏产品加征“保障性关税”,美国政府官员称,未来将出台更多这类保护措施,针对钢铁和铝的贸易措施正在研究之中。此番单边主义行为使得中美贸易战烽烟突起,中美经贸关系渐渐从互补性向竞争性发展。
根据商务部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的研究报告》,中国是遭受美国贸易救济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2016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20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36.6亿美元。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统计,截止到2017年3月底,尚有正在执行的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税令110个,反补贴税令43个,总计153个。这些中美贸易摩擦对外发出了美国保护国内产业的强烈信号。面对升温的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中国需要尽快摆脱多种战略性品种的对外依赖,国产化替代将是重要的应对和反制途径,昔日从美国进口的附加值较高的技术产品,如大飞机、集成电路等,现已被《中国制造2025》重点列出,成为我国未来重点扶持战略性的高新技术行业。
■ 欧美“再工业化”兴起,我国制造业升级遇阻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英、欧盟等发达国家意识到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金融创新和投机行为只会造成“繁荣”假象,纷纷提出通过“再工业化”重振实体经济,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再工业化”战略实质是发展以高新技术推进的高端、先进制造业,实现制造业的升级。英国政府2008 年发布《制造业: 新挑战,新机遇》战略报告,美国于2009年签署《美国制造业振兴框架报告》,2010 年《欧盟2020战略》中明确提出恢复工业的应有地位,使工业与服务业共同成为欧盟经济发展的支柱。由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流,部分中高端制造业向本国转移,同时将低附加值、高耗能和高成本的产业继续向外转移,这阻碍了我国制造业吸收国外先进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延缓了我国制造业的升级进程。欧美国家实行再工业化战略后,外商投资企业中制造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比明显下降,反映出国际制造业尤其是中高端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速度放缓,自主研发必须超越技术引进成为我国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
■ 地缘政治风险加剧, 全球经贸摩擦频发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我国已连续 23 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 12 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以我国钢铁行业为例,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统计, 2016年我国应对加拿大钢构件双反案、印度彩涂板反倾销案件、泰国焊缝钢管反倾销案、越南镀锌钢板反倾销案、南非轧扁钢保障措施、台湾地区镀锌钢板反倾销案等钢铁案件 14 起,涉案金额约 31 亿美元,承担了我国钢铁贸易摩擦应对的半壁江山。应对案件国别和地区涉及美国、欧盟、巴西、加拿大等 11 个等主要国家、地区;行业涉及钢铁、化工、机电、农产品等行业;类型涉及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壁垒、关税壁垒等主要类型。 而近年来中菲南海争端、朝鲜核导试验,韩国部署萨德事件等国际冲突不断,各国间贸易关系也因此受到影响。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是全球经贸摩擦频发的推手之一。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 复杂的国际局势对国内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频繁的贸易摩擦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产业的发展,国产化替代能提高我国产业的自主性。
1.2. 国内产业升级: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
■ 进口替代助力产业升级,重塑全球价值链我国产业发展思路正在发生重大转变:过去我国产业的发展思路是,利用人口红利和海外需求,融入全球价值链,专注劳动密集、微利化、低技术的生产、加工。秉承这一思路顺利融入全球价值链后, 我国收获了全球化红利, 但也导致制造业长期位于价值链底端,无法顺利完成价值链的攀升和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与全球价值链重塑:随着人口红利和海外需求的消退,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我国新的产业发展思路可以总结为:以庞大内需为依托、以政策补贴为牵引、以产业升级为动力,打破全球价值链枷锁,构建国家价值链,实现产业升级;进口替代将助力我国完成产业升级,重塑全球价值链。
■ 回顾东亚崛起, 进口替代是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东亚崛起的两大代表国家为日本和韩国, 两者的经济成长路径中都经历了产业升级的过程,而进口替代则在这一过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 1973 年前后的日本和 1998 年前后的韩国都面临着经济增速下滑,在相似的国际环境变化及国内变革压力下, 两国都选择了升级产业结构,提升本国生产效率,从而恢复稳定的经济增长。
东亚崛起之日本:1973 年的中东战争爆发, 阿拉伯国家限产提价,引发石油危机。对于当时产业结构偏重化工业且严重依赖阿拉伯国家石油的日本经济产生了极大冲击, 企业面临着调整产能、压缩成本、技术创新等多重压力。 日本不得不调整进口,其进口依存度明显降低, 加之日本自 1973 年后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 劳动力人口减少, 制造业结构升级成为重要应对途径。电子设备、机械和汽车制造三大高端产业逐渐成为日本新的支柱产业。
东亚崛起之韩国: 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至韩国, 韩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金大中总统上任后推动四大部门结构改革,最终开启了韩国中速增长的新时代,三星、现代等一批国际企业脱颖而出。信息通讯业对韩国实际 GDP 增长拉动作用显著变大,一举超越石化产业。 同时汽车、 石化制品等主要对外贸易商品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出口金额远超进口金额。
日本和韩国在经济增速换挡时都选择进行产业升级, 其路径具备的共同特点是:由高速增长期的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升级至中低速增长期的汽车、电子等中高端制造业。 往前推移可以发现, 在经济增长初期,日韩两国主导产业为以劳动力资源优势为主的食品饮料和轻纺工业, 这也验证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途径为: 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科技创新驱动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 日韩两国都有很强的进口替代因素, 一方面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国内实行进口替代, 最终基本实现了产业升级,逐步展现出成熟发达经济体的姿态。
与日韩两国的进口替代和产业升级进程类似,我国 2010 年后结束了 GDP 增速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时代,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 同时, 我国适龄劳动人口逐年下降,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伴随人口红利、资本红利和环境红利等传统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以及面临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经贸摩擦频发等外部环境变化, 我国产业升级已刻不容缓。在日韩两国经济增长过渡期的产业发展路径启示下, 市场前景明确的进口替代将成为未来我国技术升级和工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正从加工组装环节逐步向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链顶端攀升。在我国渐次承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型产业之后,通过产业政策、市场引导和企业战略调整的共同作用,国内企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并利用自身比较优势,主动加大对先进技术研发创新步伐,重点提高传统产业的资本效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深入到国际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 1 月 26 日《中国制造 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2017 年版)发布会上专家称, 到 2025 年,我国通信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三个领域将整体步入世界领先行列,成为技术创新的引导者。
2.中国第三轮进口替代,侧重于技术替代
2.1. 国产进口替代开始第三次跨越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双重压力下,进口替代是中国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一个产业依次经历大量进口、进口替代、出口导向三个阶段,也是一个产业技术复杂程度上升、劳动生产效率上升和国际竞争力上升的产业升级阶段。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口、出口金额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 21世纪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率达到 13.9%和 13.2%。
■ 中国进口替代的两次跨越
中国的进口替代经历了两次跨越,第一次进口替代的跨越发生在改革开放早期,这个时期的进口替代是在高关税、高贸易壁垒的环境下进行, 初级产品的进口占比由 34.8%下降到 20%左右, 完成了从初级产品的进口替代, 积累了较好的轻重工业基础。
第二次进口替代的跨越是在 2001 年加入 WTO 以后,中国进入了快速去壁垒时期,各类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逐渐降低,以满足进入国际自由贸易市场的要求。中国的工业制品出口金额持续提高,从 2001 年的0.24 万亿美元增长至 2017 年的 2.15 万亿美元;并且工业品占总出口的比重也在持续提升,至 2017 年工业品占中国出口的比重已经提升至 95%左右,表明这一时期中国进口替代发生的重点领域是工业领域。
■ 进口替代进程的判定方法
我们可以从行业的净进(出)口额判断该行业是否正在进行进口替代,如果一个行业净进口呈持续扩大态势,则说明该行业还处于大量进口阶段,进口替代还未发生;如果一个行业净进口逐渐减少,甚至转变为净出口,则说明该行业进口替代可能正在发生;如果一个行业已经实现净出口并呈逐渐稳定或扩大的态势,则说明该行业可能正在或已完成进口替代,处于大量出口阶段。
根据上述推断,我们进一步观察工业领域各个行业的净出口情况。最明显的进口替代发生在黑色金属和机械设备行业,黑色金属行业在 2005 年前后由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这与我国从 2003 年开始快速发展钢铁产业是一致的;机械设备行业的净进口也在 2008 年以后持续缩小。有色金属和化工产品的净进口在 2013 年之后也开始缩小。净进口缩小的趋势说明在化工,有色金属和机械设备行业中进口替代可能正在发生。而医药行业的进口替代暂时还未发生,其近年的净进口还有扩大的趋势。
2.2. 中国进入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口替代时代■ 进口替代发生次序的判断为了进一步总结 2001 年入世后中国工业领域进口替代的发生次序,我们采取产业要素密集度的角度分析。一般来说,根据各类产业的要素密集度,可以将产业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了将各类产业进行分类,我们使用了三个指标。
首先,第一个指标采用人均固定资产水平(人均固定资产水平=行业固定资产合计/行业从业人数),人均固定资产值可以衡量行业的资本密集程度。根据2000-2015 年的行业平均人均固定资产水平,我们可以看到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化纤,化工产品等行业的资本密集程度相对较高,而纺织,服装、鞋、帽,皮革制造等行业的资本密集度相对较低。
其次,我们希望通过使用各个行业每单位资本利润水平(单位资本利润水平=行业利润总额/行业固定资产合计)这个指标衡量该行业的技术密集度,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行业,每单位固定资产可以创造的利润值也会较高。下图对 2000-2015 各行业的单位资本利润水平进行一个排序,发现皮革,服装鞋帽,医药制品,电气机械等行业单位资本利润水平排名靠前,因此推断这些行业应该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而石油加工,化纤,黑色金属,造纸行业的技术密集程度较低。但我们无法区分服装鞋帽,皮革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还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因此我们需要第三个指标。
最后,我们使用单位劳动力利润水平(单位劳动力利润水平=行业利润总额/行业从业人数)作为判断要素密集度的第三个指标。通过排序,我们可以推定服装鞋帽,皮革制造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综合上述三个指标,我们可以将行业按照要素密集度进行分类。我们以各行业单位资本利润和单位劳动力利润水平的中位数作为 x 轴和 y 轴,将平面分为四个象限。排除原点附近的非金属矿行业,并且综合人均固定资产值,我们得出以下分类:第一象限单位资本利润和单位劳动力利润都较高,代表了技术密集型行业,主要包括医药制造,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第二象限代表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单位劳动力利润较高但单位资本利润较低,主要包括服装鞋帽,皮革制品,家具制造,文教体育用品,金属制品等行业。第四象限与之相反,单位资本利润水平较高而单位劳动力利润较低,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主要包括化工产品,化纤,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通信设备等行业。第三象限代表了落后产业,包括纺织业,造纸,印刷业,煤炭等。
根据上述划分要素密集度的标准,我们整理 SITC 分类的产业后得出了各类产业净出口变化的情况。从 2001 年以来,中国持续净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2005 年前后,由于中国在此阶段大力投资钢铁等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国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并且净出口正在持续扩大。 2011 年前后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净进口开始缩小,并且 2015 年一度达到净出口的状态。
■ 中国的进口替代次序: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
一个产业的净进口缩小意味着该产业正在进行进口替代,资本密集型行业从 2005 年开始大规模的进行进口替代,目前稳定在净出口的状态,表明中国现阶段已经完成了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进口替代。而技术密集型行则在 2011 年前后发生净进口的缩小,表明目前中国的进口替代已经进行到了技术密集型产业如:医药制造,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等。进口替代首先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随后资本密集型行业也开始发生进口替代,最后技术密集型行业开始进口替代,这与日韩产业升级的次序是相一致的。中国今天已经完成了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进口替代,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进口替代成为下一个阶段的新目标。
3.寻找第三轮进口替代中的投资机会
当前进口替代已经开始了第三次跨越的过程, 预计技术密集型行业成为本次进口替代的主战场。特别是在一些高端技术领域,由于过往我国的技术竞争力不够,大量市场被国外进口产品所占领, 成为新一轮进口替代产业的新机遇。我们认为,把握好未来的进口替代的投资机会,需要从两个方向着手: 一是持续存在大规模进口或者贸易逆差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是国家战略重点支持的领域。
3.1. 大规模进口或贸易逆差的领域
通过分析 2017 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贸易逆差可以发现,电子技术领域具有最为广阔的进口替代空间;计算机集成与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光电技术领域也存在一定的进口替代空间。此外,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具有大规模进口额。其中,电子技术领域的技术“痛点”在于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计算机集成与制造领域主要进口产品为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技术关键在于航空航天器制造、卫星导航技术,涉及到的产品有民用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卫星导航系统等。 光电技术领域的主要进口产品为光电芯片与光电子器件。以上产品的进口比例在行业总需求占据大比例。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 2017 年进口额度最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品是集成电路(2601.16亿美元), 称之为“中国第一大进口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并不为过。其他进口额度较高的工业产品还有汽车和汽车底盘(506.58 亿美元)、初级形状塑料(413.40 亿美元)、液晶显示板(301.30 亿美元)、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275.78 亿美元)、飞机(241.22 亿美元)、医药品(220.25 亿美元)等。
3.2. 国家战略重点支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3.2.1. 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通常又称为芯片)占整个半导体销售额的比重高达 84%,是整个半导体工业的核心。长期以来, 我国集成电路严重依赖进口,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每年我国从海外进口超过2000 亿美元的芯片,这一金额大约是(2016 年)石油进口金额的两倍。 造成集成电路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原因有二:
■ 市场需求旺盛。2016 年中国半导体消费量已经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 4335.5 亿元,同比增长 20.1%。国内集成电路销售额持续增长,近三年较前一年增长率均在 20%左右。
■ 晶圆产能与需求量严重失配。中国庞大的芯片市场一直被海外半导体巨头所掌控,如中央处理器领域的英特尔、手机芯片领域的高通、存储器领域的三星、海力士、图形处理器领域的英伟达、 AMD 等。这些海外巨头几乎垄断了全部主流的芯片领域。
比巨额的芯片进口费用更令人担忧的,是芯片严重依赖西方发达国家带来的国家信息安全和国家战略压力。作为国家的“工业粮食”,芯片几乎是所有设备的“心脏”。国外芯片制造厂商可以采取技术手段在芯片植入木马程序,轻易窃取商业数据乃至国家机密,也有可能通过病毒、恶意软件等操控企业系统,摧毁企业生产、发生安全事故等。如果一味依赖外国的产品,不能在芯片上实现独立自主,国家信息安全必将时刻处于威胁之下。
国家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技术水平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并通过政策推动与大基金的运用强势助力产业成长。2015 年国务院《中国制造 2025》 中指出到 2020 年,中国芯片自给率要达到 40%, 2025 年要达到 50%。 据统计,截止 2017 年 9 月,大基金首期募集资金 1387亿元人民币,累计有效决策超过 62 个项目,覆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生态建设等各环节,给国内半导体产业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目前,大基金二期的募集资金已经启动,预计不低于千亿规模。集成电路或将于 2018 年迎来国产替代进口的黄金期。
3.2.2. OLED 显示面板
目前 LCD 面板是显示面板的主流产品,但是随着全球市场对显示需求不断升级的情况下,传统 LCD 优势不再, OLED 优势凸显。作为技术、政策双动力驱动的产品, OLED 将逐渐取代 LCD 成为下一代显示面板的主流并完成国产化过程。
■ 技术驱动:OLED 相比 LCD 主要技术优势有三:第一、采用自发光技术,结构更加轻薄。第二、可实现曲面显示,满足个性化需求。第三、性能更加优越,发光效率高、响应速度快、工作温区宽。目前三星电子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 OLED 供应商,具备市场份额的绝对优势。 2017 年上半年,中国首条、全球第二条量产的第六代全柔性 AMOLED生产线投入使用, 标志着中国柔性显示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在新型显示技术方面已处于全球引领地位, AMOLED 高端技术实现量产突破。
■ 市场需求:随着新时代消费升级浪潮的到来,电子产品对高性能显示的需求增加。显示屏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 VR 等领域发展也将激发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近年来国内手机产量不断攀升, 2016 年已达近 18 亿台,且以 10%左右的速度增长。可以预见,在手机市场与其他新兴电子市场的增长潜力之下, 显示面板需求量也将持续提升。
■ 政策扶持:面板行业一直得到国家政策扶持。 国务院 2012 年《“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提出“加快推进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三维立体(3D)、激光显示等新一代显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并将“高世代 TFT-LCD 生产线工艺、高清晰超薄 PDP 及 OLED 等新型显示技术”列入关键技术开发。 2016 年 5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报的通知》,文件指出 2016 年-2018 年将通过创新项目组织和财政资金支持的方式组织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其中包括有机发光半导体显示位于电子信息升级工程。国家将积极发展OLED 领域,对蒸镀工艺单元设备部件、蒸镀设备自动化转移系统等关键材料和设备领域尤为重视。
3.2.3. 航空航天技术■ 大飞机: 大飞机一般是指最大起飞重量超过 100 吨的运输类飞机,包括军用大型运输机和民用大型运输机,也包括一次航程达到 3000 公里的军用或乘坐达到 100 座以上的民用客机。截止 2017 年 12 月 26 日,中国大飞机“三剑客”大型运输机运-20、水陆两栖飞机 AG600、大型客机 C919 全部成功试飞。大飞机 C919 的成功首飞是中国工业又一里程碑,是中国从工业大国发展到工业强国的重要标志。 现阶段 C919 使用美国 GE 的发动机,预计到 2020 年后换装国产长江 1000A 发动机。 C919 的机身和气动布局几乎完全由中航工业和商飞完成,起落架、辅助动力、液压系统、电源系统等方面由中航工业和国外合力完成。
军事上,C919 可以替代中国海空军“高新工程” 系列特种飞机改装为预警机、反潜巡逻机或加油机。
经济上, C919 能使中国民航不再依赖于从欧美进口波音和空客的中层干线客机,打破欧美航空巨头垄断。
社会效益上,C919 项目带动整个上下游产业发展, 引发全产业的投资机会。 如:核心器件(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等)、基础材料(特种钢、 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高端航空钛材等)、飞机零配件(起落架、航空机轮、刹车等)、航空电子系统等。
■ 北斗系统: 2018 年前后将发射 18 颗北斗三 MEO 卫星, 1 颗北斗三 GEO 卫星, 2 颗北斗二更新卫星 ,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 北斗系统在国内卫星导航市场的比例不断提升,预计在 2020 年将实现 60%1。有以下优势助力北斗系统加速国产化替代:
政策发力:军民融合重点打造太空、网络空间、海洋三大领域;《卫星导航增强信息互联网传输》等 6 项国家标准发布,推动北斗导航产业化,为自动驾驶等新技术发展提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交通运输行业应用专项规划(公开版)》明确应用北斗应用指标,加速北斗民用市场渗透。
技术迭代:北斗芯片国产化进程提速,实现规模化应用,工艺由 0.35 微米提升到28 纳米,最低单片价格仅 6 元人民币,总体性能达到甚至优于国际同类产品,在无需地基增强的情况下可实现亚米级的定位精度。
市场驱动:根据国家规划,到 2020 年北斗导航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4000 亿元,年均增长率将为 20%,行业前景广阔。截止 2017 年底,国产北斗芯片累计销量突破 5000 万片,高精度 OEM 板和接收机天线已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的 30%和 90%。“北斗”将迎来行业发展新拐点,产业上游加速国产化替代,产业中游对于消费终端的需求加速释放,下游的资质壁垒维持运营服务稳步增长。
3.2.4. 医药制造
在医药制造行业,目前我国的营业收入增长远高于出口增长,表明该行业在我国目前主要满足国内市场,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医药品甚至出现进口依赖加剧的情况。 2017 年 12 月,国家印发《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以五大保障措施为核心重点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发展。伴随政策改革红利,医疗器械与仿制药两个领域高速增长可期,进口替代空间巨大。以 2016 年全年进口额来看,进口金额最大的为医疗器械(89.5 亿美元),药品排名前 5 位的为抗菌素制剂(11.37亿美元)、抗菌素(制剂除外,4.44 亿美元)、维生素 E(0.86 亿美元)、头孢三嗪(头孢曲松)及其盐(0.70 亿美元)与 7-氨基头孢烷酸/7-氨基脱乙酰氧基头孢烷酸(0.48 亿美元)。
■ 人口老龄化加重、分级诊疗改革带来医疗器械市场扩容: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 已经成为球 65 岁以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6 年中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4933 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人口老龄化时代即将到来,由此引发的医疗需求将不断释放。受益于分级诊疗基层医改政策,基层医院将加强中高端设备购进与替代,国内医疗器械市场有望持续扩容。
■ 新医保支付政策助推国产药形成价格优势: 发改委《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 决定从 2015 年 6 月开始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有效促进药品市场竞争,国产优质仿制药加速替代进口药。鼓励医疗机构与药品供应企业联合谈判,降低药品采购价格,这给各家药企都带来了降价压力。但由于限价标准不同,使得国产药的降价幅度大于外资品牌,从而加速了国产替代的过程。如福建省医保支付政策中重组人胰岛素,国内企业产品 100%报销,国外企业产品仅 80%报销,而且,国内企业的医保支付价格高于国外企业。这将大大推动重组人胰岛素的进口替代。
一致性评价政策孕育进口替代机会:医药行业正处于政策变革之年,未来几年供给端的政策变革将深刻影响并改变当前的医药产业格局。 推行一致性评价有利于促进现有仿制药质量提高,改变临床上使用原研药比例达到 80%的局面, 从而降低医药总费用支出。与此同时,随着一致性评价政策的推行,仿制药存量市场将迎来结构性改善与产能出清,提高仿制药企业的竞争力。
3.2.5. 数控机床
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CIMS)由自动化程度不同的多个子系统集合而成,如管理信息系统、制造资源计划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数控机床、机器人等。 数控机床(CNC) 是先进制造的关键技术,利用二进制数学方式输入,实现加工过程编程化控制,以电子控制为主的机电一体化大幅提高了工业生产率。数控机床制造水平高低和拥有数量是衡量个国家工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国防建设上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基础性产业。
数控机床主要分为经济型、普及型和高档型三种。其中经济型机床采用开环控制技术;普及型机床采用半闭环控制技术;高档型机床采用闭环控制,分辨率高,可达到 0.1 微米。我国的数控机床产品和需求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即以经济型和普及型机床为主。长期以来,国产数控机床处于低档迅速膨胀,中档进展缓慢,高档依靠进口的局面。数控机床的高档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仍然主要依靠进口,对于整个数控机床行业,尤其是技术壁垒高的高端数控机床行业,进口替代成为国内企业发展的目标。《中国制造 2025》中提出到 2025 年中国的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要从当前的 33%提升到 64%。 我国数控机床市场需求广阔、政策支持力度大,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进口替代空间较大。
■ 风险提示:1、全球贸易摩擦导致经济出现超预期下滑;2、技术发展进度具有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