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电视人从无悔到无奈
2018-01-23 14:26: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十年生死两茫茫,电视人从无悔到无奈

十年前,有一部红遍大江南北的热播剧《奋斗》,讲述了六个刚毕业大学生的事业奋斗与情感生活。

电视剧反映的主题,恰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与侧写。对于电视人而言,十年前的自己,如同电视剧《奋斗》一样正处在电视黄金十年发展的鼎盛时期。无数青年投身行业之初,无不饱含着一腔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新闻理想,投身电视、投身新闻传媒业,是他们青春无悔的选择。

十年后的今天,光景截然不同。对观众而言,电视平台提供的内容,越来越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电视人自身的感受,从热血无悔到如今的步履蹒跚,无奈嗟叹。围困住电视人的,不仅有工资,还有体制、政策、资本以及汹涌澎湃的新兴媒体。

十年生死两茫茫。

电视产品:从“电视剧为王”到“价值倒挂”

从产品维度来看,十年前的电视产品,还是一个“电视剧为王”的时代。以央视为例,除了春节联欢晚会在过年的节点将全国人民锁定在电视机前,每年央视的“开年大剧”也是观众关注的中心。虽然地方卫视的崛起动摇了央视在电视剧领域的地位,但2008年的《闯关东》、2009年的《走西口》却是央视“开年大剧”最后的辉煌。

新闻、电视剧、综艺作为电视产品的三驾马车,在那个时代,电视剧的影响力要远远高于其他二者。然而,两项政策的出现,彻底地改变了“电视剧为王”的产品生态。

首先是电视剧中插广告被禁止。广电总局在2011年底下发了《〈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中要求:自2012年1月1日起,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同时将1月份列为“电视剧插播广告专项监管月”。之后,电视剧播出再无任何中插广告。

其次是2015年开始执行的“一剧两星”政策。在“一剧两星”前,电视平台晚间播出电视剧往往采取4家联播的形式,并且每晚播出三集。而“一剧两星”要求“同一部电视剧每晚黄金时段联播的综合频道不得超过两家,同一部电视剧在卫视综合频道每晚黄金时段播出不得超过二集”。至此,已实行10年之久的电视剧播出“4+X”政策最终退出电视剧市场。

禁止中插广告,不仅让电视台损失了巨额广告费。同时,中插广告消失导致电视剧商业价值部分萎缩,又反向影响了电视剧的生产制作。以往国产剧在制作时便会考虑根据广告节点设置情节小高潮。而当中插广告禁止后,间接影响了电视剧的剧情节奏趋于缓慢。近年来国产剧变得“又臭又长”,动辄七八十集体量且剧情大量注水,与政策对广告的限制不无关联,只不过观众早已习惯了没有广告的甜蜜,故而忽略了广告限制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剧两星”则是通过对“时段”这个稀缺资源的限制,进而影响整个电视剧的产业链。无论是电视剧的生产、分销还是播出领域,都受到“一剧两星”的深远影响:

一方面,联播平台由4家减少为2家,加剧了卫视“马太效应”。一线卫视平台的晚间黄金时段作为优质资源的价值被释放,二三线卫视则沦为炮灰,很难再通过联盟的形式获得优质剧集与一线卫视平台抗衡。

另一方面,播出剧集由三集减少为两集,出现了一个新的920时段。真空时段的出现,为综艺节目的跃进提供了时段上的土壤。

可见“一剧两星”虽然致力于解决电视剧产能过剩、成本过高等问题,但最终并没有实现这些诉求。反而随着IP时代的到来,顶级电视剧的成本已步入5亿以上的“天价”,演员天价片酬问题也日趋严重。一线卫视虽然相对于二三线卫视更占有优势,但不断增长的购剧成本也成为频道运营的巨大负担。反而是电视剧的大量“触网”让视频网站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一剧两星”开始实行的2015年也成为“网剧元年”。

从营收角度看,随着季播综艺的兴起,综艺的吸金能力被更多的广告金主所认可,综艺比电视剧对电视平台具有更大的价值。但从频道的整体收视率来看,电视剧依然起着“定海神针”的作用,综艺节目却由于制播分离后节目质量参差不齐、创新乏力等因素收视持续走低。我们可以将如今电视剧与综艺的地位关系称之为“价值倒挂”。

不仅是省台,地面频道也在经历了同样的“价值倒挂”过程。对电视台而已,播电视剧已经成为一门亏本的生意。省级卫视更倚重综艺、地面频道更倚重垂直类、生活服务类节目扩展频道经营已经成为电视行业的新常态。在现行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预见这种“价值倒挂”现象将会持续存在。

内容生产:从制播一体到制播分离

在内容生产领域,这十年电视平台经历的最大变化,便是从原有的制播一体模式走向了制播分离。

其实,制播分离对于广电行业并不陌生。早在十几年前,电视剧领域就已经开启了制播分离的步伐。社会上独立的电视剧制作公司生产电视剧,形成卖方市场;电视台购买电视剧播出,形成买方市场。电视剧制播分离的成功实施不仅让电视成为接触人群最广、最为强调娱乐功能的媒体,也让看电视剧成为大众最重要的娱乐体验。

综艺节目,在这个十年,步了电视剧的后尘,也开启了制播分离。只不过,从2012年灿星的《中国好声音》在浙江卫视播出一炮走红以来,仅仅五年的光景制播分离在综艺领域惊人的发展速度令人咋舌,这是电视平台所没有预料到的结局。

制播分离的大行其道,是内部、外部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从电视台内部看,“一剧两星”政策在周间和周末制造了大量空白时段,电视台对于综艺的需求量陡然增加。单靠台内力量已基本不可能完成所有的节目产量,只能寻求借助外界力量。同时,制播分离将传统的节目生产体系简化为纯粹的商业意义上的买卖关系,起到了“流程简化”的作用。

从外部市场竞争来看,面对视频网站日益激烈的竞争挤压,只有通过制播分离,在充分利用市场资源的同时倒逼台内的机制改革,才能为观众带来更为优质的文化娱乐视听产品。可见,制播分离同时也是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结果。

制播分离的初衷是实现节目多样化。目前来看,现有的制播分离体制确实丰富了节目的多样性,但在实现多样性的同时,却对广电行业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后果。许多频道逐渐沦为节目播出平台,大量的人才流失也激化了“空心化”的恶果。

同时,对综艺和IP剧的大量购买行为,即使是一线卫视也感受到运营成本剧增下的压力。现今的制播分离方式,不仅造成广电行业内容生产核心竞争力的消退,也造成卫视平台内容与渠道价值的疏离。

客观来看,没有相关配套政策扶持下的制播分离,是国内广电业在进行事业、产业切割下的极端产物。以往,电视平台的内容生产,往往以内容本身的优劣为导向,我们可称之为“内容导向”。如今,面对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压力,曾经的“内容导向”已经转变为采取制播分离模式,完全围绕商业利益、以获取广告为目标的“市场导向”以及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目标的“宣传导向”。对于优质内容的追求,反而退居次席。

所以,每年的卫视招商会都会出现大量以“市场导向”的“PPT综艺”。它们还没有成熟的节目模式,却已经为广告金主们量身定制了植入方案。而近年来,电视剧也成为“宣传导向” 被着重强调的最好注脚。每年都会有几个月的时间,电视平台集体“飘红”已经实现了常态化。“宣传”,已经从传统的新闻领域,溢出到以娱乐功能为主的综艺与电视剧之中。

媒介生态:从媒体隔离到媒体融合

十年来的另一巨变,是媒体融合。以往,不同媒介之间井水不犯河水,相互处于竞争关系之中。而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媒介关系从单纯的竞争演变为复杂的竞合,并且媒介之间的壁垒也随着融合进程的深入而被逐渐打破。

媒体融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媒体融合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会随之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等,类似于“1+1=1”;

广义的媒体融合则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类似于“1+1+……>N”。

显然,广义的媒体融合是目前媒体转型的主流方向。以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一直以来坚持不懈地探索媒体融合的可行性并进行大胆的实践。以时间线的角度看,媒体融合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渠道复制阶段。在这个阶段,新媒体的方兴未艾,意味着内容输出多了一个高效、便捷的发声渠道。因此,电视平台在此阶段会完善自己在新媒体领域的渠道平台搭建。在体制上,各电视台成立新媒体事业部;在传播上,频道或节目等项目都基本实现了“两微一端”全覆盖。

第二阶段则是深度融合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攻坚阶段,是媒体融合的“深水区”。深度融合,即是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快推进深度融合,改革体制机制,再造生产流程。最终的目标是形成一批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构建新的传播体系和媒体格局。

在深度融合阶段,衍生出了诸多探索模式。在2017年11月举行的“世界电视日”大会上,与会者总结了目前四种主流的电视媒体融合模式,分别是以央视新闻移动网为代表的用户广泛管理模式,以芒果TV为代表的特定用户群模式,以苏州台为代表的区域用户群模式和以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为代表的纵向垂直模式。

虽然媒体融合是未来媒介生态的发展方向,但不得不指出的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成功的媒体融合案例屈指可数。或者说,目前那些看似在媒体融合领域有所建树的媒体集团,只是取得了阶段性成功,离真正的“融合”还有不小的距离。媒体融合,任重而道远。

结语:下一个十年,路在何方?

十年后的今天,电视媒体正陷入了影响力与创造力的二律背反:电视平台的媒体影响力越大,它受到的政策以及资本限制越多,反而束缚了电视平台的内容创造力;同时,在目前的媒体竞争环境下,一些激活创造了的措施,由于大多从政策或商业维度考虑而缺乏从电视内容产品本身的维度考虑,无法实现创新的初衷。并且,这类创新反过来又削弱电视平台的媒体影响力。

罗振宇说“电视媒介的价值被严重低估”,这其实是个伪命题。真实的情况是,电视媒介的价值由于受到诸多限制而无法找到释放的出口。

怎样走出这个二律背反,是下一个十年电视媒体平台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走出二律背反的困境,离不开三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平台减压。目前的电视平台承载来太多来自政策与资本的压力,因此,重塑电视的影响力与价值必须建立在为平台减压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两个平衡”:在彰显主流媒体公信力、影响力与释放电视平台商业价值之间达到平衡;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与满足大众的基本文化、娱乐功能之间达到平衡。

二是内容升级。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媒体生态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内容。好的内容永远都是稀缺品。并且,以内容为依托的平台,其“用户-平台”关系的不稳定性要远远高于其他业态。因此,电视平台在未来能否维持生存并获得发展的关键依然是提升自己的内容生产力与持续创新能力。

三是生态闭环。在IPTV、OTT迅速发展的今天,家庭大屏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在新的家庭场景下,电视正在成为连接用户需求与服务的中心。电视平台应该以更积极的心态与作为参与到家庭大屏产业之中,在避免自己平台空心化的同时,参与到生态闭环的建设之中。

不过,无论是电视的兴盛还是衰落,我们并不能把所有的原因全部归咎于制度、归咎于政策抑或归咎于市场。人心,依然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重要因素。电视媒体这十年从无悔到无奈,一方面源于制度上的影响;另一方面,电视人自身人心的气馁与离散亦占有相当权重。我们无法预知下一个十年电视媒体的发展路径,但只要电视人自己能够在保持自信的同时激活创造力,那么电视平台的命运就一定能够被自己掌握。

走出困境,始于积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