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银行理财违约事件持续被关注,触动了投资者们神经。就2018年开年,便连续曝出多家银行的理财违约事件。
1月4日,招行一位客户向媒体爆料,称其2013年买了招行北京分行首体支行的理财产品,预计年化收益率为11%-13%,2017年9月遭遇违约。随后,招行通过媒体澄清资管计划不存在违约情况,同时表示,本金的收回及收益获取,取决于投资标的的投资回报情况,存在本金损失的风险。
1月5日,交行一款规模3亿的银行理财产品,被媒体曝出存在退出分歧,部分投资人表示存在推出困难。交行随后回应,严格按照理财产品说明书要求披露理财产品投资报告。
如果说前两则理财产品出现问题,银行方还能反驳和回应,那么1月12日黑龙江银监局公布的一系列的行政罚单,则打破了银行理财的颜面,当地工行6支金额共计54.7亿元的理财产品涉嫌违规、被监管方处以重罚。
当“浓眉大眼”的银行理财都违约了,投资者应该怎么办呢?
“过去最常见的就是大家一起去银行,拉个横幅、静坐下,利息不一定能拿回来,但本金还是很有可能的。现在银行的政策相对较为健全了,各地银监局平时的监管也比较及时,投资人在买理财的时候会签很多文件、还要录音,实话实说,银行们的‘免责’意识在增强,所以投资讨要理财本息的成功率降低了很多。”一位股份制银行的支行行长对帮主(ID:banglicai)说。
不同于其它理财产品,银行理财属于典型的稳健型,安全性是投资人选择它的重要原因。但是帮主目测当下银行理财产品所融来的资金,有相当比例都投向了债券市场,而2016年以来企业债券违约事件在银行理财市场频出。要知道如果债券违约,银行兜售给我们的理财产品也不会幸免于难。
此外,如今银行理财代销产品比较普遍,一旦出现亏损,风险自然就传递给了不了解详情的投资人。
更可怕的是,就像签文件、录音一样,银行也在有意无意地规避自己的风险。在银行内部看来,现在的理财推售也似乎不再是重点。“其实,目前银行的理财只是吸引客户的手段,我们不会把全部的宝押在理财产品”,这位银行支行行长向帮主透露道。
严格来说,监管方还是很给力的。2017年银监系统就大力整治了市场各种乱象,对信贷、票据、同业和理财等领域的突出问题都进行了重点整治。然而,对于银行理财产品,地球人都知道,那可都是老百姓的存款啊,一旦违约落实,再加上刚性兑付已被打破,早先就有专家解读,这有可能意味着银行理财违约时代的到来。
银行不“兜底”了?银行理财再不能稳赚不赔?想想这个,帮主就出了一身冷汗。
面对未来越来越频繁的违约潮,投资者该如何避开银行理财产品违约可能出现的坑?
对此,帮主特意打听到了几点建议:
1、不要重仓,鸡蛋多放几个篮子里。不管什么类型理财,投资总是要有风险,如果一味偏好重仓,特别还垂涎高收益,踩雷理财违约的概率要大过别人好几倍,最好的办法就是平摊风险。
2,收益或收益率都只是不确定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收益率”,即收益可能达到也可能达不到,要明确二者区别。身为投资人有责任认真阅读合同上的风险介绍,不能眼一花、脑袋一热,就被所谓的“高收益”所迷惑。
3,投资者在购买银行投资理财产品时,要仔细研读产品说明书,现场动动手指头搜索下银行的一些规定是不是合理合规,警惕银行规定竟然是一纸空文。
4,如果遇到某款理财产品的投资顾问团队以及风险管理的信息欠缺或不清楚时,投资人要特别擦亮眼睛,因为这里面可能就存在误导投资者的坑。帮主友情提醒,“投资方向”是投资者阅读产品说明书时的重点,它可以作为衡量银行投资理财产品风险的一个指标。
5,仔细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得知道你看上的这款理财产品的风险在哪里。别嫌麻烦,仔细询问这款产品的运作方式是怎么样的、底层资产是什么,理财经理就是给我们服务的,别客气。
6,不要去碰自己看不明白、听不懂的产品。
7,银行可以录我们的音,投资人也得时时刻刻绷紧搜集维权证据这根弦。
8,不轻信理财经理的口头承诺,特别是保本保息的口头承诺。
9,不迷信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金融危机一来,哪里都不安全。
最后,这位银行支行的行长告诉帮主:“银行理财一般没有延期的,是多长时间就是多长时间、到期支付。如果亏损,目前来看,就只有投资人认栽了。不过,目前我们这么长时间还真没有遇到承诺保本保息亏损了的。银行是不会把理财和自己的资产一一对应,都是错配的,不过前段时间银监会给银行一个意见稿,其中有一条就是之后不准错配了,不过还没正式执行。银行的运作方式、底层资产,有时这些不是一般人能够知晓的,我们行的某些产品具体投到哪,有时我都太不清楚,投资人要考虑投向不一定真实的风险存在。”
所以,还是那句,理财有风险、入市需小心。
作者:心语
本文为理财帮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