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文件这么多,我们该往哪里走?
2018-01-22 18:58: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监管文件这么多,我们该往哪里走?

PPP知乎,您的PPP大百科!我们建立了完整的PPP知识索引体系,微信对话框回复索引号【214】,可查

一、监管文件这么多,到底说的啥

近期金融监管政策频繁出台,内容主要集中在:去通道、降杠杆、破刚兑、防风险四个方面。

1、《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别名资管新规。核心内容就是:去嵌套,管住影子银行、打破刚兑,限制期限错配。

以往银行滚动发行刚性兑付的三个月、一年期限的理财资金组建资金池,对接长期限、较高利率资产。未来,该政策限制了资金池的运用,资管产品风险要通过披露净值方式及时体现,银行理财资金和资产端的期限、风险和收益要一一对应。过去藏在表外理财的风险要拿到阳光下被监督,对于老百姓来说可能银行理财产品不再是零风险,对于银行来说超额收益留存一定会减少。

2、《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类业务的通知》,别名55号文。对银行的信托资产投放进行穿透。

过去,尽管银监禁止银行给房地产企业在调控城市拿地融资和投向“两高一剩”,但银行还是悄悄把资金通过信托流向了地产。未来,政策告诉你不该做的事情就不要再做了,至少以后信托通道基本不能作掩护了。根据目前监管的步伐,其他的马甲研究出来也会很快成为下一个监管政策内容

3、《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打击一切通过委贷模式的资本金投资、明股实债。

曾经,委贷作为一种工具,掩护了银行资金通过各种SPV发放委贷为地方平台资本金融资,为房地产企业拿地融资等。银行在委贷中本应发挥的是中介作用,但如果过度发挥,把委贷衍生出加杠杆的功能,家长岂能坐视不管!

4、《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把表外的资产赶到表内,再要求表内负债和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相互匹配,完美!

5、《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同样是为加强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不至于被某些小范围的客户拖累。

伴随打破刚兑,部分地产、平台企业的融资通道进一步缩窄,不确定2018年谁最先扛不住。万一有局部风险爆发,加强银行体系稳健经营能力,是对抗金融风险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的基石。

6、《关于进一步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别名2018年4号文,上周大周六晚上发出来的(向监管同志们致敬)!!彻底粉碎了金融机构研究新马甲、新通道、继续搞旧营生的小动机。明确规定新老划断的节点是2017年5月1日,银行不仅要老实按照监管改,而且如果慢了也不行、不主动作为也不行。

总体看,家长对孩子要求进一步提高:以前是告诉孩子哪错了,改哪;现在需要孩子自己领悟监管意思,主动改,痛定思痛地改。

二、为何监管这么严厉?不破不立!

这个严厉,一是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上,主观感受很严厉:这些年正在做、擅长做的事情一下子被批评和叫停了,感觉到很痛苦;

二是站在监管的角度,留给改革的时间窗口真的不宽裕了。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那么监管的目的就是:把金融机构从资金空转、推升资产泡沫等错误轨道纠正到服务实体经济的康庄大道上。

站在宏观角度上,本来监管希望在政策支持下,金融机构能够自觉发挥资源配置功能、支持朝阳企业,促进经济转型;结果发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推出一两年了,金融机构还是主要停留在平台、地产业务上。

但这并不能完全责怪金融机构转型慢:商业银行多投向房地产、政府平台以及重资产行业恰好是过去经济模式局限下的必然选择;地产涨价增加政府卖地收入、政府依靠土地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部分支撑房价继续涨价…….金融机构在这个链条里提供资金,加速和强化三者的循环运转…..

正是地产、政府、基建三者之间相互强化、促进关系,一方面各自成长很大,成为容纳商行资金的大户;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也贡献了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高速经济发展。

但是这种循环关系终将遭遇瓶颈,转了几十年后也有转不动的一天:房地产2013年已经进入去库存阶段;全国铁公基等大的基建项目也几近尾声;地方政府为完成基建通过城投等平台方式举债已经债务累累。

旧链条的坚固必须通过强监管打破。当这个三角关系已经完成历史使命时,必须要把资源从这旧模式中解放出来,但又不能等到完全不转、崩盘的那一天才醒悟,所以趁现在,一切还来得及………

三、未来银行业务还要创新么?

正如银监会上周六答记者问中所说:“金融创新是提升银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提升防风险能力的必经之路。”

“鼓励银行业发展那些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有利于防范化解风险、有利于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的创新业务。”

金融当然需要创新,而且要通过金融创新来支持经济转型;金融创新并不是过快,而是相对经济转型的需求来说调整过慢。之所以市场机构感觉严监管在打击金融创新,是因为金融创新的方式和方向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金融创新由复杂产品结构创新、规避监管的创新,转向资产投向领域的创新、形成各自特色业务的创新。那么,银行未来业务创新方向哪里找呢?

其实在监管政策限制的同时,未来重点发展、鼓励的方向早就送出。预判2018年、甚至今后几年的业务创新方向,不能错过2017年四次重要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1](2017/7/14-15)、中央政治局会议[2](2017/7/24)、十九大[3](2017/10/1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4](2017/12/18-20)。其中,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后的指引作用更为重要。结合会议政策内容和银行的优势,未来至少可在以下领域探索机会:

(一)区域布局:

一是城市群发展的机会:“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海外有美国五大湖城市群(芝加哥、底特律、多伦多等)、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东京、京都、神户、大阪)等,国内有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已经被证实。下一步最有可能成长起来的就是依托超级城市北京的“京津冀”,以及伴随武汉、合肥等城市崛起而即将形成的“长江经济带”。

二是全面开放格局下的国际化机会:“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既是我国主动迎接国际化的战略,又是促进国内产业输出并深度参与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比如,想要周边国家也能像中国人民这样有车开、有高铁坐、有4G手机用,就需要先修公路、建铁路、建基站等,于是开放战略下对产业的影响和带动就产生了……

(二)产业布局:

一是经济新动能方面:“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

近些年,互联网+乘火打劫已经颠覆了很多行业;从银行的角度看,自身也在感受着互联网对存款、个贷的冲击。但从行动上看,商业银行雷声大,雨点小,在代表经济新动能方面的资产甚少,主动了解、支持和拥抱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应有的应对方式。

二是基础设施领域方面,“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网络建设”。

虽然国内铁公基的新增建设可能所剩不多,但提高基础设施效率的市场化运营改革才刚刚开始;此外,伴随新技术带来的信息、物流基础设施还有很大建设和发展空间。未来商业银行依然可以在“擅长”的基础设施领域发挥所长,但判断的依据应该是项目本身市场化运作的效益,而不是看“爹”给钱。

三是房地产方面,住房租赁市场大有可为。

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不仅是增强房子“居住属性”的重要手段,而且事关人民的安居乐业;从经济的角度看,住房又是穿越长周期收益率最高的资产之一;尤其是在我国由城镇化进入城市化阶段,部分城市流动人口持续增长,租赁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总之,经济转型方向决定了银行业务的创新方向:银行必须逐渐具备信用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必须通过提升金融自身的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动能转换,然后才能真正分享经济转型成功的红利。

文中涉及的会议链接:

[1] http://www.gov.cn/xinwen/2017-07/15/content_5210774.html

[2] 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9/c352110-19621695.html

[3]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4]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7-12-20/doc-ifypxmsq8593510.shtml

【延伸阅读】

PPP项目联合体中标占比月度趋势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