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投资热地之一的印度正在迅速浇灭中国投资者的幻想。
近日,人民网报道称,印度政府计划拍卖价值达1万亿卢比(约合1000亿元人民币)的敌国资产。这些敌国资产有9400多处,价值1万亿卢比,这些全部是巴基斯坦和中国公民留下的。印度内政部官员说,内政部正在设定招标程序,确认这些资产。
这9400多处敌国财产中巴基斯坦占9280处,中国人留下的占126处,其中梅加拉亚邦最多,57处,西孟加拉邦27处,阿萨姆邦7处。
“敌国财产法”该法源于二战,当时印度尚未独立,作为其殖民者的英国与其他同盟国达成协议,要求对德、意、日“轴心国”在同盟国内的财产予以冻结或没收,以打击和削弱法西斯势力。二战结束后,1947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同时从英国殖民统治中独立,双方还发生了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随后,两国政府均决定将在本国境内收缴“逃往”对方国家公民的财产,包括动产与不动产。于是,印度开始酝酿制定“敌国财产法”。
1962年中印爆发边界冲突。印方在无法律支持的背景下,仅依据“印度国防规定”这一行政命令,便将在印中国公司与公民的财产全部没收,交由所谓“印度敌国财产监管局”(CEPI)保管。失去财产的中国公民或被印度政府抓起来或被迫移民他国,失去财产的中国公司则被迫撤离。
据悉,迄今共有价值超10万亿卢比(约合1万亿人民币)的9280件巴基斯坦公民的不动产、266个上市公司价值约2600亿卢比(约合260亿人民币)的动产等被没收。而中国公民被没收的房产共计149套,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阿萨姆邦等8个邦。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中巴两国公民和公司通过各种司法与行政渠道,要求印政府返还有关财产,但印方从未向当事人返还任何财产。
或许有人好奇地问,既然印度频频使用“阴招”,为何中资企业近年来却大举投资印度?
首先是由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走出去”战略的稳步推进,而印度本身就具备充足且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与中国市场想媲美的潜在市场,这对世界各国的企业都具有强大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印度政府也在推行振兴其本国经济的相关政策。在人口红利,稳定政治,稳步推进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印度自然而然成为全球投资热地。
中国国际贸促会网站的一篇文章显示,中资企业大部分在2011年以后进入印度投资,特别是2014年莫迪总理执政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国内各种政策和外商投资政策不断放开,使得印度成为外国直接投资(FDI)投资目的地,从2014年的第五位上升至2015年第一位,其FDI流入资本达308亿美元,各国都更加重视印度市场的投资机会,希望从中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中资企业也不例外,2015年后中资企业投资印度更加踊跃,涉及行业日益增多。
目前在印注册的中资企业约431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和私人有限公司326家,项目部、分公司和联络办公室105家。中资企业在印度设立的公司主要以私人有限公司为主,部分为独资子公司(由母公司100%控股),合资公司以及代表处、项目部办公室和分公司机构较少。
中企在印度市场也收获颇丰。比如,2014年小米公司进入印度,最初只有3个人,短短3年时间就发展到了150多人,小米手机现在已占印度市场份额的7%。2016年,小米在印度实现爆发式增长,挤进市场前三名,全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
再比如,浙江万丰摩轮有限公司。万丰摩轮1997年便成为全国摩托车车轮第一,2003年成为世界第一,现在全球市场中占比为33%至35%,企业摩轮销量年年增长。但在2010年,摩托车市场大幅萎缩,万丰摩轮陷入一次生死危机中,幸而万丰在2004年就已经进入印度市场,目前在印度市场占有55%的市场份额,印度2013年摩轮销量为1600万~1700万辆,有望在2020年实现3000万台摩托车的年销量。
据悉,包括华为、阿里巴巴、腾讯、中国中车、大连万达、联想、三一重工等国内众多知名企业都在印度砸下了几亿到数十亿美元不等的投资。公开资料显示,2000年至2016年3月,中国互联网企业对印度创业公司的累计投资额约为13.5亿美元,而到2016年年底,投资额已增至23亿美元。
悬念在于,投入如此巨资的中资企业在印度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政策风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