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缘何自爆GDP注水,拿什么考核地方官员经济绩效?
2018-01-18 15:49: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多地缘何自爆GDP注水,拿什么考核地方官员经济绩效?

近期,内蒙古、天津滨海新区等地方政府公开承认此前经济数据存在水分,并对2016年数据进行了调减。1月3日,内蒙古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占总量的26.3%,同时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1月11日,天津将2016年滨海新区GDP从10002亿调整为6654亿,2017预计为7000亿,官方解释调整原因是GDP统计口径从注册地改为在地。

“注水GDP”的危害众所周知,无需赘言。笔者认为,即便不是造假的数据,GDP本身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个地区较高的GDP总量或增速只能反映该地区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所可能投入资源的能力,并不能代表真正的经济绩效水平。因此,内蒙古、天津滨海新区主动修正GDP等数据,彰显了告别“GDP速度情结”的决心与自信,是明智之举,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

地方政府为何敢于自曝GDP注水?

从生产关系顺应生产力的辩证联系角度来看,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将GDP作为各级地方政府和官员的经济绩效主要尺度,是合适的,也对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不过,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也患上了“GDP速度情结”,甚至将GDP异化为“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最终导致GDP等衡量经济绩效的指标“注水”。

为何这次内蒙古、天津滨海新区敢于自曝GDP注水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四大方面原因:

一是辽宁、内蒙古、天津滨海新区等地主政的党政官员有着为地方经济健康发展进行刮骨疗伤的勇气与责任担当。客观地说,不管怎么困难,省一级政府要想维系注水的GDP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提前干预,仍然可以做得天衣无缝。

二是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不断加大;此外,中央对地方债务管理日趋严格,极大地压缩了地方政府GDP注水的腾挪空间。实际上,“吹牛也要上税”,GDP注水是需要成本的。很简单,我国实施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体制,虚增财政收入必然要多报税收数额,相当部分的虚报空转是要按照比例向中央和省级财政上缴的。

三是中央加大了对GDP注水的追责力度,使得地方官员的政治成本大大上升。对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并从法律、制度建设上加强了保障,如2017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正式实施。

四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即从关注总量增长到注重质量的高质量发展。这是最为主要的原因,也是内蒙古、天津滨海新区地方官员敢于担当和自揭伤疤的勇气来源和重要支撑点。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未提及经济增速目标,明确提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十九大之后这种经济发展基调的改变,指引着地方政府从关注经济总量增长向注重质量的转变,而甩掉单纯追求GDP增速包袱,是从粗放的数量增长发展方式迈向高质量发展最关键的第一步。

不再唯GDP论之后,我们拿什么来考核地方官员的经济绩效?

且不说“GDP注水”,即便真实的GDP也存在很大局限性,这也是我国摈弃唯GDP论的重要原因——“GDP不能衡量诗歌之美,不能衡量人的健康,不能衡量GDP增长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成本”,这是经济学家的共识。

但是这并非意味着GDP没有价值,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称“GDP和国民收入账户的其他指标委实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同时,考核体系始终都是指引具体经济工作的“指挥棒”,不再唯GDP论之后,我们又拿什么来考核地方官员的经济绩效呢。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中央不再唯GDP论并非要完全摈弃GDP的总量和增速,只不过是给原有的GDP加上了“高质量发展”的约束条件。内蒙古、天津滨海新区等地自爆GDP注水也并非完全放弃GDP总量和增速了,而是要更真实的GDP等经济数据。

其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体系——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具体到GDP等经济指标而言,会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例如收入结构等社会福利指标;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社会指标;从经济净福利以及地方创新力、产业等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细化考核。只有多维度考核GDP总量以及增速,才能修正GDP数据天然缺陷。

因此,更期待各地在修正GDP数据之后,也要在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上积极探索,这才是彻底根治GDP“速度情结”的办法。(作者系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