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我说:除了吃饭,我没别的物欲
2018-01-18 07:45: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她和我说:除了吃饭,我没别的物欲

复杂的商业世界,听吴晓波就够了

加入超45万人的财经知识社群

人的一生,大概只有两个东西你很难背叛,一个是你的胃,另一个是你的审美。

——吴晓波

“我不喜欢外卖,中饭时同事们叫外卖,我就喝一杯咖啡。”

“我只吃晚饭和宵夜。每天的卡路里是有限的,要把它用在好吃的东西上。”

ID为盛梓葵的“点评达人”坐在我对面。她的眼睛本就大,还带着美瞳,笑起来的时候露出整齐的牙齿,门牙扁扁的,看上去像一种食草类的小动物,就像她耳朵上挂着的毛茸茸的兔子耳坠。

我们中间隔着一口羊肉涮锅的距离,中间挨挨挤挤地摆着并不成套的不锈钢和瓷碟,一边的白墙上用圆珠笔写着桌号32,另一边则是只容两个人侧身而过的楼梯。

沿着这家老旧的上海民居改造成的涮锅店门前街巷走3分钟,你就会抵达鼎鼎大名的人民广场,那里有去年排四五个小时队伍才可以买到的喜茶、鲍师傅。

这是上海,十年前,江湖传言“遍地是黄金”,于是无数人涌进来“掘金”,今天,80、90后却嚷嚷着要逃离北上广。而盛梓葵是个例外,她特地跑来上海工作,因为这里到处是好吃的: “我一直过着很轻松的人生。除了吃饭,我没什么物欲。”

这家羊肉涮锅店也要排队,店面虽有四层,但里面已经塞满了桌子,所以门口挤满了在寒风中等候的客人。在上海,但凡一家有点名气的店,都需要排队,这甚至成为了一种上海的美食文化。曾有记者采访当年在喜茶门口排队的人,有个女孩说:

“有的时候你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放松方式,排队算是一种。守株待兔你不一定会等得到兔子,但排队这件事情,排了你就会等到。这很公平,很有规矩,很上海。”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热衷于此。

ID为米雪食记的点评达人,就从不排队。她宁愿提前预订两三个月以后的位置,也不会突然因为临时兴起去某家店门口排队。如果一家店不接受预订,她就会终止去这家店的计划。她认为,排队会令餐厅失去高级感,更充斥着一股随波逐流的气息。

所以,即便是出门旅行,她都会先预订餐厅,然后按照餐厅安排自己的行程。

毕业于北大的米雪食记,本就是学霸型的人,这样的性格特点,也延续到了她的美食点评中。“我以前不喜欢吃,最大的乐趣就是考试。每次考试拿第一名,特别有成就感。”

她形容自己做美食点评,就像学生做一个project,要搜集、整理、研究这家店和这道美食背后的各种资料,包括历史、文化、地理、哲学、美术、音乐等等,然后,做成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视频,只不过,她“汇报”的对象不是老师和同学,而是不知姓名的网友。

米雪食记在大众点评上拥有将近1w的粉丝,单条点评平均浏览量高达10w+,如果放在微信上,那就是篇篇都是爆文。但是,她现实中的朋友,并不知道她是上海点评圈数一数二的美食达人。

或者,不知道她就是那个人。

大多数点评达人并不喜欢将自己的“身份”告诉现实生活中的同事或朋友。

米雪食记现在几乎已经不发朋友圈了。她曾经也喜欢将美食照片分享朋友圈上,但是总会因此而听到一些让人不那么开心的声音,例如整天就是吃喝玩乐、是不是炫富云云。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这种现象都不陌生。

有的人喜欢看动漫,于是在网上购买价格不菲的cosplay服饰、手办;有的人喜欢养猫,带流浪猫看病,只要治得好,就算花上千元钱也开心;有的人喜欢搭乐高,为了摆放下自己搭建好的乐高模型,甚至打算买套大户型房。

“晒娃党”整天用自家宝宝的照片和你聊天,“情侣狗”每天在变着花样秀恩爱,“鸡汤党”则永远在朋友圈思考人生。

而有的人就是喜欢美食,喜欢吃吃喝喝。

每个人的生活开始变得越来越圈层化,我们在不同的圈子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不是身处其中,我们很难理解旁人的狂热。

ID为小眼睛晶的点评达人说,自己把每天大部分空闲时间都花在点评这件事情上。

在小眼睛晶的每条点评下面,她总会提及这家店的WIFI状况。因为她每时每刻都要写点评,所以每一家店的WIFI都成为她非常关注的事情。拍照、编辑文字、发布、回复提问以及和粉丝互动,“我的所有碎片时间,都用来写点评了。对我来说,点评是生活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最熟悉的习惯。”

当她走在路上,就会留意观察路边每一家店。但凡感兴趣,就会立刻打开app,查看别人对这家店的点评。如果发现有兴趣的内容,她就会将这家店标星,然后等哪天有空,正式来“探店”。

“探店”是点评圈的术语。有人被“种草”后,就会忍不住立刻冲过去探店“拔草”;也有人会相约在周末一起探店,她们事先制定好“探店攻略”,选定要去哪几家店、店特色是什么、路线要怎么走、每个地方停留多久等等,周密得就像要旅行两三天一样。

米雪的探店方式,会给自己设置一个任务。例如她曾在两个月内吃遍上海最棒的法式bistro,把食评做成一个专题;她也曾因为听见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而去找寻一家与之相配的餐厅进行视频拍摄,发布在点评上。

就算是同好,也各不相同。所以盛梓葵说:吃,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

盛梓葵最近在考虑将手臂上的几处文身连起来,成为真正的“花臂”。她的文身面积很大,也很显眼,但是她并不喜欢别人问她:“我讨厌不熟悉的人用文身这件事来搭讪。”

不能直接问,也不能直接说——在她看来,文身和吃东西其实是一样的,非常私人的,与生命有关的体验。

盛梓葵的文身,几乎都和她的旅途有关。她工作了3年,辞职了2次,每次假期时间长达3个月。第一次辞职的时候,她足不出户,整天在家学烹饪,按时为自己烹制三餐,陪伴她的是她饲养的四只猫咪。第二次辞职,她跑去全球旅行了三个月,常常在当地报名烹饪体验课程,长则一周,短则一日。她把吃到的东西都写在点评上,算是一种记录。

吴老师曾在专栏中说:

医生告诉我,人体中最难改变的部分是胃,胃的记忆有时候比大脑还顽固。

胃的顽固与营养无关,而是多年的食物摄入在人体中所形成的记忆。记忆这个东西,一开始是你的“衣服”,进而会成为你的皮肤、血液乃至灵魂的一部分,背叛记忆,其实也意味着背叛自己。

同样的道理,审美的顽固是多年的知识摄入所形成的记忆。

所以他感叹:

人的一生,大概只有两个东西你很难背叛,一个是你的胃,另一个是你的审美。

说来也是很有趣,我们总是希望能够找到那些与我们“三观相符”“灵魂共鸣”的人,但在实际生活中,不论是朋友、家人、爱人,我们在一起做的事情,却总是会回归到“吃吃喝喝”,至少是以“吃吃喝喝”为具体场景的共处方式。

我们常说,喜欢和有趣的人在一起。

在一起做什么呢?

嘿,我发现有一家很好吃的店,去吗?

美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它既是可以超越种族的限制,却也一直是“圈层化”的最佳证明。总是刷屏的“甜咸党”之争,背后就是文化的争鸣。

美食总是和人关系紧密的,不仅仅因为人是享用美食的主体,更因为人的习惯、喜好、选择、审美、消费,而在不断改变着美食。今天,我们已经非常习惯在吃饭前打开大众点评,看一看别人的推荐和点评。

随着中国消费力的提升,越来越多权威的国外美食榜单也开始进入中国,但被认可度却不高,著名如米其林,在去年推出《2017上海米其林指南》时也因为评判标准不够本地化、覆盖城市少而遭遇不少非议。

美食评论家、知名主厨周波的餐厅Primo刚刚被选入本年度的 “大红虾”榜单,这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意大利菜系榜单的认可。

他感觉很高兴,但是却只是高兴。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在大学里,可能不再追求100分,而更希望可以得到自己崇敬的导师的认可和表扬,往往比真的考了高分,还要开心。因为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形成自己的原则和审美,对于未来的道路,我们有了独立的思考和追求。

目前的中国人,也处于这个阶段。在经历了财富的累积和消费观的迭代后,中国的新中产,开始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美食榜单。

前段时间,周波作为评委,参与了“2018大众点评黑珍珠餐厅指南”的测评。这份榜单在2018年1月16日正式发布,是由大众点评联合国内知名美食家、烹饪专家和美食文化传播者共同遴选后发布的,其中餐厅对应三个不同钻级:三钻代表“一生必吃一次”,二钻代表“纪念日必吃”,一钻代表“聚会必吃”。

大众点评先在手机客户端上对入围餐厅名单进行公示,在线收集各界建议后,由评委匿名造访、试吃入围餐厅,并提交评分信息,最终经过理事会终审,在考虑烹饪水平和餐厅水准的基础上,还特地加入传承创新的匠心考虑,得出了一份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美食榜单。

美食是一种大众语言,不论是世界上哪个国家的人,甚至是猫和狗,都会因为品尝到好吃的东西而开心地摇尾巴;但与此同时,美食也是一种私人的体验,它不能真正用语言表达。

它和味蕾有关。就像文身的记忆被皮肤铭刻,你喜欢的、你不喜欢的,那些别人无法理解的,如何慢慢地填满你的胃、填满你日渐沉甸的生命,只有你知道。

本篇作者 | 郑媛眉| 当值编辑 |冯迪

责编 | 郑媛眉 |主编 |魏丹荑

上榜餐厅330家,覆盖海内外27座城市

点击下图,找到离你最近的“黑珍珠餐厅”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