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与未来展望
2018-01-18 07:45: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2017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与未来展望

编者语:

2017年绿色债券市场在规模继续快速增长的同时,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债券发行结构逐渐均衡、信息披露有所加强、第三方认证得到规范、国际合作不断推进,促进了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绿色发展。敬请阅读。

文 / 陈周阳、姜楠、王婧、王静(中国金融信息网绿色金融研究小组)

2015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绿色金融债券后,2016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就跃升至全球第一,也成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随后,绿色债券品种不断丰富创新,2017年绿色债券市场在规模继续快速增长的同时,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债券发行结构逐渐均衡、信息披露有所加强、第三方认证得到规范、国际合作不断推进,促进了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绿色发展。

一、2017年绿色债券发行概况

根据中国金融信息网绿色债券数据库统计,2017年全年中国在境内和境外累计发行绿色债券(包括绿色债券与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如无特殊说明则下同)123只,规模达2486.797亿元,同比增长7.55%,约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25%。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位,美国、中国和法国的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占据全球总量的56%

自2016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启动以来,截至2017年末,中国境内和境外累计发行绿色债券184只,发行总量达到4799.107亿元,约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30%。其中,境内发行167只,发行总量超过4000亿元达到4097.107亿元。

全年来看,2017年中国境内绿色债券累计发行113只,发行规模2044.797亿元,同比下降0.37%,发行高峰发生在下半年。2017年第一季度,由于中国货币政策以“防风险、去杠杆”为政策导向,市场资金面持续超预期紧张,市场利率调整幅度较大,绿色债券融资成本上升,发债意愿有所降低,中国绿色债券发行略有放缓。第二季度,绿色金融债重新发力,带动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和数量大幅回升。第三季度,在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进入市场的提振下,中国绿色债券发行动力进一步提升。第四季度,尽管市场利率出现超大幅度上行,融资成本上升,绿色债券发行数量有所下降,但由于多只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较大,整体发行规模继续增加。

2017年各月均有绿色债券发行,月平均发行数量9.4只,月平均发行规模为170.4亿元,低于2016年的月均171.0亿元。4月和11月发行规模均超过300亿元,11月发行规模年内最大达到337.04亿元。此外,7月-10月,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均超过200亿元。第四季度共计发行30只绿色债券,累计规模达到676.777亿元(单季发行规模最大)。第三季度则发行46只绿色债券(单季发行数量最大),累计规模630.62亿元。对比2016年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初期,2017年中国绿色债券的发行数量和规模在各月的分布相对更为均衡。同时月度波动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债券市场的整体走势对绿色债券市场的影响。

二、2017年绿色债券发行特点

(一)绿色金融债仍占绝对主导,发行主体类型多元化

从债券发行数量、发行规模以及发行人数量看,目前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市场仍以绿色金融债为绝对主导。2017年,25个发行人累计发行44只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1234亿元,发行数量和规模分别占比39%和60%,相比2016年41%和77%的占比均有所下降。值得一提的是,与2016年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占大头相比,地方中小银行的发行数量明显扩大。此外,在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之后,2017年首次有2家金融租赁公司先后发行了6只绿色金融债。发行主体类型进一步多元化。

2017年,包括绿色企业债、绿色公司债以及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在内,共计有47个发行人累计发行了59只绿色债券,共计发行规模664.75亿元。对比2016年,非金融企业的绿色债券发行数量、发行规模以及发行人数量均大幅增加,显示多种业务类型主体绿色融资需求旺盛。其中,绿色企业债表现较为突出。

对比来看,2017年中国境内共有67个发行人共计发行103只绿色债券(不包括绿色资产支持证券),2016年则有29个发行人共计发行50只绿色债券。2017年绿色债券发行人数量同比增加逾1.3倍,绿色债券发行数量同比则增加逾1倍。

具体来看,2016年以来共有89个发行人发行绿色债券,其中8个发行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广东华兴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协合风电投资有限公司)连续两年发行绿色债券。2017年新增59个发行人首次发行绿色债券。

(二)绿色债券发行集中华东和华北13个省市首发

从发行人的区域分布来看,2017年,共计23个省份(含自治区与直辖市)参与了绿色债券发行(不包括绿色资产支持证券)(2016年为11个),且主要集中于华东和华北地区,共计43个发行人累计发行66只绿色债券,规模达到1402.85亿元,发行规模占比74%,发行数量和发行人占比均达到65%。其中,北京地区共有14个发行人累计发行28只绿色债券,高居首位;江苏省有13个发行人累计发行17只绿色债券。

此外,2017年,共计13个省份(含自治区与直辖市)首次发行绿色债券,包括安徽、甘肃、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南、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天津、重庆和西藏。福建在2016年首次发行后,2017年并未发行绿色债券。目前,仅剩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吉林、辽宁、海南、贵州和青海等地区尚未参与绿色债券发行。

整体来看,华东和华北地区绿色债券发行体量较大,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行体量较少,东北地区仅有黑龙江发行3只绿色债券。中西部地区正在加速推动工业化,包括石化、煤化工、钢铁和有色等在内的重化工项目是投资发展的重点领域。中西部许多地区属于限制和禁止开发的生态屏障区和自然保护区,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趋尖锐。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长期以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亟待转型。因此,加快培育和发展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已刻不容缓。

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随后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各试验区的总体建设方案。通过确立五个各具差异化特征的试验区,中国旨在探索不同背景的地方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模式,从而为全国层面推进绿色金融积累多样化的实践样本。

从2017年5省(区)绿色债券发行情况来看,广东有6个发行人累计发行绿色债券6只,规模83亿元;浙江有3个发行人累计发行绿色债券4只,规模43亿元;江西发行1只绿色债券,规模20亿元;新疆发行1只债券,规模1亿元。贵州尚未有绿色债券发行。2016年以来,广东、浙江、江西和新疆绿色债券余额分别为98亿元、56亿元、100亿元和21亿元,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在全国占比7.1%。

(三)绿色债券信用层级更为丰富长期债券发行有所增加

与2016年发行情况相比,2017年境内所发行的绿色债券(不包括绿色资产支持证券)信用层级更为丰富。其中,AAA级绿色债券发行数量仍占比最大,为40%,相比2016年56%的占比有所下降。而AA级以下(包括AA级)绿色债券发行数量占比达到19%,2016年占比为16%,表明更多地方发行人和中小型发行人进入绿色债券市场。目前绿色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从长期来看,伴随各类型主体的加入,绿色债券市场的评级水平将会逐步回归市场的平均水平。

2017年,境内绿色债券(不包括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期限覆盖1年到15年期。88%的绿色债券期限在3年至7年,其中3年期和5年期发行数量最大,占比分别为48%和27%。相比2016年,首次出现1年期和2年期的绿色债券,同时长期债券发行有所增加,10年期以上绿色债券发行7只,规模103.5亿元,其中2只15年期,规模50亿元。此外,还有3只永续绿色债券发行,规模30亿元。

(四)第三方认证比例下降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主要发行场所

2017年,67%的境内绿色债券(包括绿色债券与绿色资产支持证券)接受了第三方认证,较2016年的83%的比例明显下降,可能受到绿色企业债发行增加以及部分绿色债券信息公开不完全的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监管下的绿色企业债,由发改委下设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司在绿色企业债申报阶段进行认定。

2017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仍然是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包括绿色债券与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的主要发行场所,其发行规模占比仍高达72%,相比2016年83%的占比有所下降;从发行数量来看,银行间市场占比下降至55%,2016年为59%。

交易所方面,2017年上交所发行规模占比由2016年的16%下降至13%,发行数量占比则由35%下降至19%;深交所发行规模仍较少,发行规模和数量分别占比约3%和8%。

此外,由于企业债发行激增,跨市场(银行间市场+交易所)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占比由2016年的约1%大幅增加至近12%,发行数量占比由4%增加至18%。

(五)募集资金投资主要投向清洁能源领域

从2016年以来中国境内绿色债券(不包括绿色资产支持证券)资金用途看,按照《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版)的六大分类,除了26%的募集资金暂无投向信息之外,14%投向清洁能源领域,13%投向清洁交通领域,12%投向污染防治领域,11%投向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节能和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分别占9%和7%。

从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向来看,超过三分之一的资金投向清洁能源领域,其余五大领域占比较为平均。此外,三分之一的资金用于发行人的一般用途或再融资。

具体来看,在绿色公司债中,半数募集资金投向清洁能源领域,19%的资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前期债务,暂无投向信息的资金占比12%。在绿色企业债中,43%的募集资金用于补充运营资本,20%投向清洁能源领域,节能和清洁交通领域的占比分别为11%和9%。在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中,33%的募集资金投向清洁能源领域,24%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前期债务,14%投向污染防治领域,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清洁交通分别占比11%和10%。

(六)承销商数量同比增加52.5%28家连续两年承销绿债

2017年,共有60家承销商参与承销中国境内绿色债券(不包括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包括39家券商和21家银行,2016年则为41家(27家券商和14家银行),同比增加52.5%4。从承销规模来看,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工商银行分列前三位,承销规模分别为745.4亿元、683.9亿元、643亿元;从承销数量来看,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农业银行位于前三位,承销数量分别为29只、17只、15只。

2016年以来共有71家承销商参与承销绿色债券,其中2017年新增32家首次参与承销绿色债券,包括18家券商和14家银行;28家承销商连续两年参与承销绿色债券,包括21家券商和7家银行。同时仅有13家承销商在2016年首次承销后,2017年并未参与绿色债券承销,分别为7家券商和6家银行。

三、绿色债券市场的最新进展

(一)绿色债券指数研发与创新

从市场化机制的情况来看,作为对“绿色”进行界定的主要载体,绿色债券指数可以反映绿色债券市场的价格变化,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绿色投资的业绩基准和产品标的,合理确定绿色债券价值。2017年,中国加大绿色债券指数研发与创新,但在投资应用方面仍有待加强。

2017年推出的主要绿色债券指数包括:中央结算公司和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编制的中债-兴业绿色债券指数;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深圳证券交易所、卢森堡证券交易所联合推出首支在中国和欧洲两地同步发布行情的中国绿色债券指数——“中财-国证绿色债券指数”;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上证绿色公司债指数、上证绿色债券指数和中证交易所绿色债券指数。此外,中债金融估值中心有限公司将9只地方政府债券纳入中债-中国绿色债券指数和中债-中国绿色债券精选指数。

2017年6月,兴业银行“万利宝-绿色金融”绿色债券指数型理财产品正式发布,该产品以中债-兴业绿色债券指数作为投资基准和跟踪标的,为全国首只绿色债券指数型理财产品,同时也是首只使用中债绿色系列指数作为基准与标的的理财产品。该产品的本金部分投资于中债-兴业绿色债券指数,并参考中债-兴业绿色债券指数表现,动态设定业绩比较基准。

(二)绿色债券市场政策制度进一步完善

2017年以来,证监会、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中国人民银行等相继推出了关于绿色债券的指导意见和业务指引等政策措施细则,绿色债券配套的监管制度日趋完善。

2017年3月2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支持绿色债券发展的指导意见》,对绿色公司债券的发行主体、资金投向、信息披露以及相关管理规定和配套措施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2017年3月22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及配套表格,明确了企业在发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时应披露的项目筛选和资金管理等信息,首次要求发行前披露项目环境效益;鼓励第三方认证机构在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前及存续期进行持续评估认证,首次鼓励第三方机构披露绿色程度;明确了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可纳入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的投资范围;明确开辟绿色通道并鼓励建立绿色投资者联盟。

2017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与证监会联合发布《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行为指引(暂行)》,对评估认证机构资质、业务承接、评估认证内容、评估认证意见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三)绿色债券市场国际合作进一步深化

2017年,欧洲投资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金委)共同开展中欧绿色债券标准一致化的研究,由此来推动跨境绿色资本流动,加强中国和欧洲在绿色债券、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

2017年11月11日,绿金委和欧洲投资银行在第23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举行地德国波恩联合发布题为《探寻绿色金融的共同语言(TheNeedforaCommonLanguageinGreenFinance)》的白皮书。白皮书对国际上多种不同绿色债券标准进行了比较,以期为提升中国与欧盟的绿色债券可比性和一致性提供基础。

2017年9月4日,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在“中英绿色金融论坛”上发布2017年中期报告。报告建议向全球投资者开放中国绿色债券数据库,香港证券交易所还可以在“债券通”下运用该数据库建立绿色债券板块,即建立“绿色债券通”,使国际投资者可以直接投资中国绿色债券。

(四)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持续创新

在所有绿色债券类型中,绿色资产证券化的规模占比并不大。2016年仅有4只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67.01亿元。2017年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扩大至10只,规模146.047亿元。目前,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占比5%。

目前市场已发行的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包括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绿色ABS)和绿色资产支持票据(绿色ABN)。2016年以来,绿色ABS累计发行12只,规模167.217亿元;绿色ABN累计发行2只,规模45.84亿元。

从发行人来看,12只绿色ABS中,其中10只非金融企业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原始权益人均属“绿色”相关行业,包括污水处理企业、地铁及公路运输企业、水电和风电企业等。同时,国内首单经独立第三方绿色认证的CMBS(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嘉实资本中节能绿色建筑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

从发行场所来看,2只绿色ABS和2只绿色ABN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1只绿色ABS在深交所发行,其余9只绿色ABS均在上交所发行。

非金融企业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类型大致分为2类:绿色资产的未来收益权和绿色资产的既有债权。从募集资金用途来看,大部分用于投资绿色项目,部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等。

资产证券化以未来的现金流作为基础资产进行结构化融资,不依赖于原始权益人的整体资质,是更加高效、灵活和精准的资源配置方式,其结构特点非常适合以绿色项目为主业的主体进行融资。在目前大力推动PPP项目的资产证券化大背景下,绿色项目更加容易以资产支持证券的方式进行融资。同时,以资源回收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新能源、污水处理、公共交通为代表的绿色项目,投资回收期较长,但往往具有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回报,是发行绿色资产证券化的优质基础资产标的。由绿色与资产证券化结合的绿色资产证券化市场潜力巨大,便于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产业,必将得到快速发展。

(五)绿色债券创新性产品相继发行

2017年还有一些具有特点和创新的绿色债券相继发行。其中,龙湖地产连续发行两期绿色债券,为房地产企业首次在境内成功发行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其重庆和上海两个绿色低碳建筑项目。北控水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发行了全国首单绿色资产支持票据;中电投融和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发行了国内首单“纯双绿”资产支持票据;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发行了首单银行间债券市场经双重绿色认证的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特锐德应收账款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为深交所首单绿色ABS;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分别发行“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发行全国首单小微企业绿色金融债;绿色金融债券首次面向个人零售,国家开发银行发行的50亿元“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保护”专题绿色金融债券中,首次向社会公众零售不超过6亿元柜台债;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将其一类企业统一注册(DFI)项下注册的债务融资工具中的100亿元认定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

(六)中资发行人在国际绿色债券市场上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2017年,中资发行人继续在国际绿色债券市场上发力。中国银行继2016年发行绿色高级债券和绿色资产担保债券后,2017年在境外发行了第三笔绿色债券。工商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也相继发行了气候债券。三家银行发行的绿色债券均获得了国际投资者超额认购,并成功吸引了一批绿色投资专业机构。此外,三峡集团发行中国实体企业的首单绿色欧元债券。

2017年10月12日,中国工商银行通过卢森堡分行发行首只“一带一路”绿色气候债券,于10月30日在卢森堡证券交易所的“环保金融交易所”(LGX)专门板块挂牌上市。该笔债券也创造了多个“第一”的纪录。其中包括:工商银行创建的《绿色债券框架》是第一个同时满足国际和国内最新绿色债券标准的框架,是第一个获得国际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CICERO)第二意见的中资机构绿色债券框架。该笔债券是第一笔获得CBI气候债券认证的中资金融机构债券;第一笔以“一带一路”沿线绿色项目为主题的绿色债券;同时创造了单笔发行欧元金额最大的中资绿色债券纪录。

国家开发银行成功发行首笔中国准主权国际绿色债券,该笔债券由安永提供第三方认证,并获得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limateBondInitiative,CBI)的气候债券标识。该笔债券在香港联交所和中欧国际交易所上市。

中国银行通过巴黎分行成功发行约15亿等值美元的气候债券,该笔债券不仅遵循《绿色债券原则(2017版)》的最新标准,还获得了CBI的贴标认证,为CBI贴标认证的首笔三币种绿债。其中人民币品种是CBI贴标认证的首笔人民币绿债。

此外,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发行了中国实体企业首单绿色欧元债券;中广核集团公司首次发行欧元绿色债券。

四、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未来发展

绿色债券市场主要是为中长期的绿色项目提供融资的渠道。银行往往由于期限错配的问题无法提供更多的中长期贷款,而债券市场则可以匹配各种期限的项目融资需求。

考虑到我国发行的绿色债券仍只占到国内全部债券发行量的2%,未来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随着绿色债券市场不断扩大,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依然面临着标准不统一、认证体系有待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有待加强等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第一,要建立绿色债券的激励机制,通过贴息和担保等方式降低直接融资成本,提高绿色投资项目的回报率,可以进一步放松对贴息利率和期限的限制;还可以对绿色债券提供税收优惠,进一步降低绿色债券的融资成本。

第二,要继续鼓励绿色债券产品的创新。比如发行中小企业绿色集合债,发行项目收益支持票据等;大力促进绿色指数开发创新和投资应用。

第三,引导形成和树立绿色投资意识,培养绿色投资者网络。同时还要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和境外的对接,引入更多资金来投资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帮助降低融资成本。在这方面,绿金委、中国投资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中国信托业协会、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日前共同向参与对外投资的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发起了《中国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倡议》,引导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大绿色投资力度,避免污染和高碳的投资。未来要进一步推动该倡议的落地实施。

此外,还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和制度安排可以间接推动绿色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强制性要求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提高投资者绿色投资的能力、第三方评级机构认证评估等,都可以强化市场向绿色债券配置资源的能力。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篇编辑:王昌耀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