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时评
周子勋
1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批复》称,为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结合特区建设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撤销后,要进一步加强粤港边界一线管控,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粤港边界持续稳定。
在中国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之际,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撤销特区管理线(即“二线关”)具有标志性意义。“二线关”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历史见证。虽然“二线关”实际上早已不起作用,但由国务院同意的撤销令所释放的信号耐人寻味。从某种意义上说,此举是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信号。
对于深圳而言,“二线关”撤销带来的莫大机遇,就是“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这将有利于加强粤港澳融合发展、加大深圳经济特区对内地的辐射以及吸引外资。这意味着深圳从经济到城市管理、从政府服务到体制改革迎来全方位机遇和挑战。
从规模来看,以深港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已可媲美纽约经济带、大伦敦地区、以日本东京为首的关东经济带。从人均收入来看,大湾区已顺利晋升为高收入经济带,6600万的高收入人口也让大湾区成为活力勃发的超大型市场。
格外令人关注的是,香港、广州与深圳谁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龙头。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广州有深远的政治与文化影响力,深圳科技创新可拔得头筹。显然,三座城市各有优势,三地均有长项,但都未形成压倒性优势。香港、广州、深圳需要在错位竞争中协调发展,打造中国特色的湾区经济模式,从而形成更大口径的国际开放阵营。但,目前三地间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仍有诸多困难,比如:在交通规划一体化、新兴产业错位发展、土地和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同城化等方面尚面临协调难题;由于区域内整体创新合作程度不深,创新资源未能完全实现共建共享,创新潜力尚未完全释放;交通枢纽功能不强,区域对外通道、湾区东西岸之间的交通连接依然薄弱,跨界交通基础设施衔接不够通畅等。因此,作为首个国家明确定义的“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承担着为发展湾区经济探路的重任。
而深圳肩负的使命任务,就是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从395.8平方公里的原特区面积,扩容到1951.8平方公里。五倍地理空间的扩容,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五倍的城市影响力。激发深圳创新势能,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无疑是撤销“二线关”的目的所在。这释放出国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尽快构建统一市场的积极信号。
换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认为是,中国希望通过深圳“二线关”撤销加快融合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用区域一体化来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诚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已步入新时代,将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台阶。在目前环境下,中国经济正在寻找新动能,若想激发发展动力,关键是解决土地、劳动力、资本在区域上的错配,若把这些资源更有效地集中到超级城市群以及周边城市带,能实现更高效率,带来更多有效需求和供求,为中国经济带来新一轮发展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