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本报记者 张丽敏
弹指一挥间,“限塑令”发布已经过去十年,近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的《我为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献策》的消息再次将其引起大众的视野:“限塑令”实施的结果如何,可谓一言难尽,不过快递、外卖等新业态对塑料包装的需求与日俱增,那我国与“白色污染”的拉锯战将何去何从?
事实上,政府也正是注意到这一矛盾的凸显,才会邀请社会各界围绕不同领域塑料制品的管理要求,提出意见建议,以求出台更完善的政策可以从根入手破解困局。
“改革春风吹大地,座座新城掘地起;改革春风吹大地,家乡旧颜换新貌”,这句俗语很形象地描述了我国的发展,只是翻天覆地的不仅仅是我国的经济与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有环境的不堪重负,其中“白色污染”就一度如同漫天的雪花飞扬在城市和农村的大风天气里。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在“限塑令”施行之初的2008年,中国每天对塑料袋的使用量就高达30亿个,其中仅用于买菜的塑料袋就达10亿个。
我国2007年12月31日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后被大众称为“限塑令”。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如今十年已经过去了,“限塑令”有效限制了塑料袋的使用吗?
国家发改委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限塑令”实施以来,塑料袋使用普遍减少三分之二以上,累计约为140万吨,相当于节约了840万吨石油。现实中,在超市、市场,也常有消费者自备购物袋。可“管得住生产塑料袋的正规厂家,却管不住小作坊;管得住大超市,却管不住小卖部”。这样的现象其实在坊间也并不少见。
因此,该政策效应逐渐弱化的讨论屡见报端。与此同时,2018年全国邮政管理工作会议不久前通报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完成快递业务量401亿件,同比增长28%,这意味着,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连续四年稳居世界第一。美团点评研究院发布了《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报告中显示,中国在线外卖市场2017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046亿元,增长率23%,2018年将达2414亿元。二者叠加,对塑料的需求量可以想象。
抛开数据的表面,其实还有一个事实摆在了面前——“限塑令”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
据报道,调整“限塑令”相关政策的计划在2017年11月就已提出。2017年11月2日,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将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准备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调整“限塑令”的实施范围,研究制定在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率先限制一系列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的相关实施方案。
业内人士认为,现如今,随着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限塑令”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已与十年前大不相同。民众更加重视环保,社会对白色垃圾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如今征求意见完善“限塑令”应该说是适时适势。据了解,征求意见的范围包括:一、对具备限制或禁止使用塑料制品的消费场景、作业工序以及商品品类等的建议;二、对已有成熟替代方案(如布袋、纸基包装、可降解材料等),具备推广应用替代产品的情形的建议;三、对尚不具备禁止使用或替代条件,需对塑料制品使用进行规范管理的情形的建议;四、其他有关防治塑料垃圾污染的意见和建议。
对此,国家发改委环资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正在研究制定防治塑料垃圾污染的政策文件,按照“限制一批、替代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对不同生产、生活、消费等情形中使用的塑料制品,分领域、分品类提出政策措施。
“限塑令”匹配社会发展须在落实过程中保证执行的力度,才能避免此前政策面临的尴尬境地,尽早消除公众的质疑,而在行业中构建起塑料制品生产、销售、消费和回收的生态链,激励出市场化的自律机制,从而有效降低防治“白色污染”的经济社会成本或是未来解决限塑难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