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承认GDP注水,跟你投资有很大关系吗?
2018-01-17 15:48: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多省承认GDP注水,跟你投资有很大关系吗?

作者:Hannah

未来一段时间里是一个2017年全年数据的爆发期,新的一年,当然先要把17年旧账算清楚,不仅国家要算,各个省也要算。

一般而言,放眼全球,我国的GDP数据应该是最稳的,基本与政府所料的不会有差。政府年初说多少,年尾就是多少。

然而这两年有些不寻常风,先是去年1月,辽宁第一个站出来承认自己GDP造假了,而18年的1月,明显更不寻常,不是一个省,而是好几个省跳出来:我GDP数据注水了,造假了!

大家的数据嘛,互相都懂,既然有人带队了,所以后面如果还有“效仿”也就不足为奇了……

只是在这种时候做这种事,什么意思呢?

多地数据大洗澡

先来看看最近这几个跳出来洗数据澡的省份。

先是1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曝家丑”:自治区政府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区县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一些地方盲目过度举债搞建设。经过审计,内蒙古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

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内蒙古的GDP为1.81万亿,2015年GDP达1.8万亿。这一核减,显然2016年的GDP数据是下滑的,而且是大幅下滑。

再看天津,1月11日,天津表示在更改统计口径(注册地改为在地)、挤掉水分后,滨海新区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为6654亿元,2017年预计为7000亿元。2016年天津滨海新区的GDP为10002.31亿元,这意味着几乎下调了三分之一。

滨海新区又贡献天津多少比例呢?2016年,天津GDP为17885.39亿元,也就是说滨海新区贡献达到近60%,2016年天津GDP同比增长9.1%,如果扣掉滨海新区虚增的20%(60%*1/3),显然,2016年天津的GDP是下滑的。

但这是事实的全部吗?

还是以天津的滨海新区为例,来与上海的浦东新区比一比,从2010年起,滨海的GDP就超过了浦东。但这还不是最牛逼的,请看基本情况:浦东新区全区面积1429.67平方公里,2012年常住人口518.72万人,是上海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区。滨海新区总面积2270平方公里,2012年常住人口263.52万人。所以,算人均GDP,滨海新区竟然是浦东新区的两倍。果然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所以,数据要洗澡,就不是一年的事了。

看2017年1月辽宁洗数据澡,显然要比内蒙古和天津彻底得多。辽宁不仅承认数据造假,而且承认造假不只一年,而是2011年至2014年。

人民日报上昨天有篇文章,题目是《几省份自曝GDP“注水”,压力都来自哪里》,里面有句这样的话:

你猜还没自曝的省份看到这句话之后,应该做点什么?尤其是换了领导班子的省份。

那接下来的问题来了,如果各个省份的数据都开始洗澡,那么全国的GDP总数要不要洗澡呢?中央政府当然不傻,下面报上来的数据也是经过调整的,所以你去加总各个省份的GDP,是永远不可能与中央的GDP划上等号。但这个调整到底有多大反映真实呢?

来看一下发电量的同比增速。中国这么一个依赖投资的经济体,有没有可能在发电量没有增长的情况下,实现GDP的增长。用常识想,这是不可能的,然而这却是15年发生的事,全年累计发电量下滑了0.2%,然而GDP却增长了6.9%!

显然,全国的GDP水分也并不少。

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上洗澡

回到开头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洗数据澡,什么意思呢?

先看人民日报官方的说法,给数据洗澡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提高了统计数据造假的成本。2016年10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对于统计数据造假的干部,要“一票否决”。

二是防风险、去杠杆的现实压力。统计数据造假,地方财政看上去这么美,就不好意思找中央要钱了。而现在的环境是货币收紧,中央对地方的债务也进行的严控,打肿脸撑胖子都撑不下去了。所以这种情况下,挤水分,期待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成了必然的选择。

这两个逻辑表面上都讲得过去,但仔细检验一下。

先看第一个,提高造假成本可以减少造假行为吗?表面上看如此,实际并不然。因为震慑官员的不是成本,而是被抓到的概率。回想一下,过去有多少官员因为数据造假而被罚?如果有的话,那么GDP造假的事情应该早就曝出,而不是现在的自曝。

再看第二个,在任何时候,地方都有动力去中央那里搞钱的。年底的时候一些地方突击花钱,其目的不就是为了来看向中央多要些钱。

所以,这两个都讲得过去的逻辑并不能很好解释为什么突然地方政府都冒出来自曝家丑了。

个人觉得,地方政府频繁跳出来承认GDP数据造假,其背后的支持恰恰是中国GDP的好转。一个好面子的人,在什么时候会承认自己过去特别烂呢?很明显,一定是他现在过得非常好的时候。

上面提到,15年的累计发电量下降了0.2%,另外,铁路货运量下降了11.94%。常识基本可以判定,2015年中国的经济是衰退,而不是GDP数据所表现的6.9%的增长。

而从16年下半年起,发电量与铁路货运量同比加速增长,这是一场市场出清后很自然的经济反弹,并且反弹力度很强劲,直到17年四季度才明显放缓。

中间弹了个V,但由于GDP不承认V的存在,而是平稳下滑。所以,现在的经济从GDP同比来看,是在下滑,但实际上是增长的。

看人民币汇率,15年、16年几乎是风雨飘摇了,而17年飞起,最近更是飞起,这背后固然有许多外部因素,但中国经济的强劲反弹也是一重要因素。

但是这种增长,如果不抹平过去虚高的基数,要体现出来就不容易。要体现出来,就变成了“一年虚高,年年虚高”的局面,坑会越挖越大。

GDP注水与投资

政府自己承认数据造假,该向何人追责?该如何向所谓的纳税人交待?这些问题是比较大的,但大家都明白,这是想管也管不着的事。

所以吧,还是守好自己的投资。这么一个下修,会有宏观经济风险吗?比如,地方政府抹平虚增的财务收入后,明显地方的债务压力是进一步提升的。

之前谈到,投资实际上并不用那么关注宏观经济。

一是从上面可以看到,重要的宏观数据并不那么靠谱,要知道经济真实情况,还不如去翻翻周期性行业的企业年报。一个关注这块的投资者,就会知道,过去将近6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没有投资机会,这一波周期股的牛市起于2016年初,下半年开始加速,背后的推动力是经济的反转。

二是宏观经济风险与个人的投资风险还隔了十万八千里。宏观经济表现与投资者投的企业表现并不是没有关系,只是这种关系比想象的也许要弱的多,尤其是非周期行业。其实我们就是投了几家企业而矣,多理解它们的生意,关注它们的生意时代变化,比起了解一个大而化之的宏观数据要有意义的多。

至于地方债务压力的上升,本质上并不会因为自曝而升高,自曝只是让这个一直存在的风险进一步暴露出来了。自曝后能光明正大的向中央要钱填坑,不是件坏事。

而如上面所言,个人倾向于认为政府选择在这个时点上自曝,恰恰是源于GDP数据好转的底气。

不过,连续几个省份承认GDP注水,也基本向市场确定了一个消息,过去中国确实经历了一场经济衰退,出现了一个V。而这个V,也契合了15年的大牛市与目前的大牛市。

2015年从发电量看,中国是处于经济最黑暗的时期,那个时候央行一再放水,业绩大家都烂,泛滥的流动性追逐的是更能讲一个故事的企业。所以,那波牛市里,所有的股票共舞,但企业基本面支撑不起这样的估值,所以最终尘归尘,土归土。

目前这波牛市里,是经济反转带来的基本面改善,基本面的改善再推动估值,在估值与基本面的双振下,走了一波牛市。由于业绩是需要时间来修正的,所以这波牛市远没有15年那波凶残。但这波牛市不是共舞,而主要是龙头独舞。

这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一波周期,一波残酷的生存压力和市场出清,一批企业是会被带走的。

A股上市公司超过3000家,一波周期压过来,许多企业,尤其是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都不会再有未来。

另外,就像地方政府也选择了造假,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有些上市公司也会有造假的需求,A股这两年曝出的造假上市企业并不少,业绩突然变脸的也很多。

所以,打算投资存在错杀的中小企业,要瞪大眼睛了。

结语

对于地方政府开年接连跳出来自曝GDP注水这件事,个人倾向于认为其自曝造假的底气来自中国实际经济的好转。从已经承认造假的地方来看,其16年的经济经过调整,都可能是大幅下滑的。这基本确定了中国经济过去几年是经历了一个V形反转,与发电量及铁路货运量数据暗示的情况相符。人民币15年到18年的走势大反转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的经济企稳。

从投资角度来说,官方自曝造假从事实上承认了中国经历了一波经济周期。一波周期是一场残酷的市场出清,实力薄弱的企业被杀出局,元气大伤之后,很难说乐观的未来。这也是目前这波牛市何以是龙头独舞的节奏。

在17年这波行情里,并不排除有存在错杀的企业,不过寻找被错杀的中小企业,需要瞪大眼睛了。毕竟,地方政府的数据要洗澡,企业的财务数据有没有要洗澡的可能,A股有欣泰电气,港股有辉山乳业。

另外,再提一个事情,从靠谱的发电量来看,17年四季度经济放缓是非常明显的。这波行情下,龙头的估值都不低,对未来的预期打得是比较满的,未来一旦不及预期,回调就可能发生了。龙头估值的合理区间弹性是可以很大的。

当然,宏观只是一个参考,对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它对你投资标的的微观意义。所以,多关注自己投资标的的生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