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保险董事长万峰回顾寿险发展四大阶段:生老病死残是未来大方向
2018-01-17 14:45: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新华保险董事长万峰回顾寿险发展四大阶段:生老病死残是未来大方向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姜鑫 “从简单到复杂,从保障到理财,35年来,寿险产品演进经历了四大阶段”,在2018年1月13日举行“2018慧保天下保险大会”上,新华保险董事长兼CEO万峰结合自身35年的从业经历,回顾了寿险产品发展的四大发展阶段。

在万峰看来,普通产品时期,没有遵从产品定价基本规律,出现了巨额利差损,导致普通型产品无法持续发展;理财产品时期,没有体现保险提供风险保障的基本功能,而成为“客户投资的首选”,导致一些公司业务难以持续稳定发展;中短期存续产品时期,没有坚守资产与负债匹配基本原则,出现短期负债与长期资产的错配,隐含潜在的现金流风险,导致中短期存续产品不可持续发展。

万锋表示,我国现阶段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稳定生活的保障需求,是富裕之后的养老、健康保障需求,因此险企应当重点发展长期养老年金产品、普通寿险、健康保险(重大疾病、医疗费用)以及意外伤害保险等产品。

寿险发展四大阶段

万峰将寿险几十年发展,概括为四大阶段,1982-1992年是第一阶段,简单产品为主,依靠团体展业。

1978年国务院发布文件,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到1980年时,国内的财产险陆续复业,但人身险是在1982年才开始恢复的。

“”这一时期的产品都是简单的,以两全产品为主,保险责任简单且保额非常低。简易人身险当时的保额只有60元钱,保险期限5年,每个月缴费1元钱。那时候还没有营销这一概念,保险产品都得依靠外勤人员到企业工会、财务、甚至人事去展业。所以都是团体客户,按一个个单位来展业。”

因为1992年友邦进入中国后直接推行个人代理人的营销模式,改变了原来国内寿险展业模式。在这种营销模式带领下,整个寿险行业的产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后主要销售的都是普通型产品。

1992-1999年是第二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代理崛起,产品依靠存款利率定价。

“这是属于普通产品的发展阶段。新的营销方式开启了整个保险行业的新时代,个人代理人成为了这个市场上的主要销售渠道,产品则主要是以两全保险、保障型产品为主,保额开始提高。那时候的保额不是几十元,已经上万或者几万了;保险期限不仅是五年,也开始有终身了;缴费的方式也从月缴变为年缴。

这一时期的居民生活水平开始大幅提高,客户也不再是以单位为主,个人客户成为主流;市场主体也不再是人保一家独大,1992年友邦进入国内,1996年全国又批了5家保险公司。然而,这一时期内我们经受了1993-1995年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最高曾达到22%。同时还伴随的是银行利率的大幅的波动,最高的时候银行利率到过十点几,又一落千丈落到了一点几。”

万锋表示,那个时期保险业也因市场波动而受影响,主要是由于行业受央行非银行监管司管理,定价利率由非银行监管司来决定,主要都是参考银行存款利率。1999年6月10号保监会发布了《人身险产品定价管理办法》,所有的产品定价利率不能超过2.5%,也就是在1999年6月10号这一天,全国各家公司的产品基本都下线了。从6月11号开始,掀开了一段新的产品篇章。这段期间给我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形成了巨额利差损。

1999-2013年是第三阶段,理财产品主导市场,银代渠道兴起。

1999年6月10号,保监会突然发布通知,整个行业一夜之间变成没有产品可卖。各家公司产品的定价利率由过去的8.8%,一下子落到2.5%,形成巨大反差。卖什么产品?一下子成为市场上非常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各家公司都在寻找方法。

“那时候就提出了“和国际接轨”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各家公司开始引入不同产品,理财型产品逐渐显现,最早就是投连,再是万能,然后是分红。这三类产品陆陆续续在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上半年推向市场。

这期间,形成了趸交保费为主,短期期缴为主的产品格局,银代渠道也发展成了一个主渠道,当然,客户还以个人为主,银行高净值客户也成为保险公司的主要客户。这一时期的寿险产品定价利率不仅仅是根据银行存款利率来确定,还开始了对于综合投资收益的讨论。

因为理财型产品与资本市场情况相挂钩,所以这一阶段给行业人士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便是行业历经2007-2008年的股灾,导致两次投连风波以及多次分红险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2013-2018年是第四阶段,中短存续期产品爆发式增长,资产驱动负债险企迎来保费盛宴。

保监会从2013年开始进行费率市场化改革,分三步走。在这之前投连、万能、分红三类理财产品接连发展,到2012年的时候,分红型产品占据主导地位,当时占到80%的市场份额,甚至接近90%。恰逢2012-2013年是整个行业投资回报最低的年份,所以2012年分红保险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非常多,监管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出费率市场化改革。

改革成效在2014年开门红期间得到体现,各个公司不约而同推出高现价、高回报产品,再加上万能险和投连险的发展,最后形成了保监会定义的中短存续期产品为主的时代。

这一时期银代仍为主要销售渠道,客户以银行高净值客户为主;处于费率市场化环境下,各公司在产品定价上比较激进;加上资本市场开始复苏,理财投资市场进一步发展,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在这一时期被广泛认可。当然,这背后也存在短期负债与长期资产错配,以及潜在的现金流风险。

当然,一切的狂欢都因监管政策趋严发生改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17年的134号文件,重拳整治之下,整个寿险业的产品开始发生大的改变。

生老病死残是未来大方向

万峰称,从35年发展经历来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观点,保障型产品相对而言还是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比如,2002到2016年健康险保费从122亿元发展到4000多亿元,年平均增速为26%,远远高过其他产品的发展。

2012年之后中短期存续产品保费规模虽然增长1万亿元,但增长速度也没有健康险发展得快,这期间健康险平均增速是36%。所以,也得出一个结论,保障型产品和理财型产品相比,是相对可以持续稳定发展的。

在万峰看来,对于未来产品的发展方向,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要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要承担起自身社会责任、要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符合监管规定和监管导向以及要符合防范金融风险的总体要求。

万锋表示,我国面临着未富先老的现实。国家财政的负担、社会保障的承受能力,现在已经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社保基金的缺口,医疗保障国民承担率过高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凸显。这就需要商业保险公司提供更多的商业保险来作为补充,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养老、健康等等各方面的需要。

商业保险体现社会责任就体现在两个指标上:一个是保险覆盖面,一个是能够提供的保障程度。这两个指标和国际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差距。从人均持有保单数量来看,美国是0.87,日本是1.57,韩国是1.65,台湾地区是2.4,中国大陆是0.09。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只有9%的人有商业保险,而在日本,已经是1.57了。

寿险产品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保费结构、年期结构、产品结构、费用结构和利润结构这五个指标上,35年的发展经历已经证明,只要这五个指标好我们就可以持续健康发展,反之则不能可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来看寿险产品的种类,万锋表示,应该是养老保险、健康保险、普通寿险、意外伤害保险四大类产品。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