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国家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其核心是心理的发展。只有心理健康的“大树根”更加有力量,我们健康中国梦想的实现才会更完美。
■主持人 赵姗
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种种原因的叠加,使得职场心理压力问题变得十分严峻。然而,职场心理压力问题依然没有引起企业管理者足够的重视。那么,职场心理压力会给企业带来哪些损失?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又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应对职场心理压力呢?本期圆桌我们邀请到几位活跃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和应用心理学领域一线的职场心理学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行为分析管理专家、管理心理学专家进行深入探讨。
职场心理健康面临紧张形势
中国经济时报:经济越发展,竞争越激烈,职场心理压力越大。当前,职场心理健康面临怎样的形势?
董一鸣:过去的一年,由于国内的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新技术层出,人们对于居住环境、通勤及空气质量的担心等因素影响,企业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均遇到了很大挑战。企业高管们更是在持续较高的压力水平中有了向更高水平进展的势头,值得关注。某网站联合国内知名EAP(员工帮助计划)公司通过对1730份有效问卷的研究发布的《2017年中国高级经理人压力状况调查报告》中表明,2017年,中国79.1%的高级经理人面临着高压力的挑战,创十年来的新高。其中男性高级经理人的压力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国有企业和民营/集体所有制企业高级经理人的压力最高。
李卓汐:有报告曾指出10%的职场人有心理问题。但是从很多心理诊所的数据来看,很可能高于这个数字,有些心理咨询师甚至认为有25%的职场人士心理状况堪忧。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VUCA时代: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的迅速转型都增加了人们的焦虑和恐慌:所在的行业很可能迅速败落,让自己面临失业的境地;原本用来养家糊口的技能很可能因为新技术的诞生变得一文不值。于是很多人的职场路走得战战兢兢。
员工的身心健康度应该是员工发展的基础指标
中国经济时报:然而在当下,职场心理压力问题依然没有引起企业管理者足够的重视。那么,职场心理压力会给企业带来哪些方面的损失?
董一鸣:熟悉绩效考核和人力资源领域的职场人士应该对“平衡记分卡”这个概念不陌生,它是评估企业业绩的工具之一,包含财务、客户、运营和员工发展四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国内的企业一般更为关注财务指标的实现而忽略了能使财务指标实现的基础指标:员工发展。员工的身心健康度应该是员工发展的基础指标。
职场本身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环境,适当的压力可以为内部生态的平衡注入动力,这方面大家都早已达成共识。职业压力本身并不会给个人和企业带来任何损失,但过高的、突然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经济环境、工作业绩、工作角色、人际关系等压力以及人们对于压力的负面认知和面对压力的反应模式则会影响到员工个体、小团队的内部平衡,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到组织和企业,不可小觑。
201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压力对中国的高级经理人的工作、生活各方面均产生了负面影响,61.8%的高级经理人认为压力使自己产生了消极情绪,如经常感到悲观或不愉快等,甚至2.4%的高级经理人出现了抑郁倾向,这个样本数据如果进一步扩展到全国,则是一个数字相当庞大的群体。此外,72.5%的高级经理人认为压力令自己的工作效率降低,45.1%的人则对工作失去了兴趣,这都直接影响到了工作产出的数量及质量。
刘明:压力的后果不仅表现在个人的身心健康上,也影响到组织的工作绩效上。特别是压力过大,严重影响职工的身心健康,同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带来负面影响。
长此以往,除了工作效率与积极性的降低,员工的身体和心理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病假率、工作失误率和人员流失情况增多会使企业成本提高,如果出现极端案例,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影响企业品牌和形象。
压力过大还会导致员工离职,企业为了填补员工离职造成的岗位空缺,不得不重新发布招募广告、筛选候选人、录用安置新员工、安排对新员工上岗前的培训。这些费用都构成离职重置成本。离职重置成本往往还包括员工离职前三心二意地工作造成的生产率损失、离职发生到新员工上岗前岗位空缺的效率损失、为培训新员工以及新员工和其他员工工作磨合损失的生产率、员工离职造成的组织知识结构不完整对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员工离职在在职员中造成的人心动荡的效率损失,等等。最糟糕的是企业有时候还要面对劳资纠纷。
李卓汐:“井没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但是当员工压力巨大的时候,表现却会变得很糟糕。只有适当的压力才能让员工有最佳的表现。
当员工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候,通常会有如下四方面表现:绩效不佳,工作表现下降;缺勤率升高,找借口能不上班就不上班;对公司的忠诚度下降,不敬业,工作得过且过,搪塞敷衍;对周围人,包括同事的攻击性加强。这会显著增加职场冲突与人际斗争。
根据加拿大的一项研究,那些稳定性差的行业也是员工抑郁的高发行业。加拿大劳工部统计过,由于员工的抑郁与焦虑症每年给企业造成了500亿加元的损失。所以,加拿大提出了“改善员工心理健康是一项回报率可观的投资”。因为“照顾好你的员工,你的员工才能照顾好你的客户”。
营造健康型组织首先要从管理者角度入手
中国经济时报:对企业来说,控制好跟职场相关的各种心理隐患,能极大地消减社会戾气,进而降低整个社会的安全风险。这既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确保自身长远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对于职场心理卫生问题,您对企业管理者有哪些建议?
董一鸣:职场心理卫生问题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一直被认为是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企业才会进行的考量。目前在国内有员工帮助计划(EAP)安排的基本都是较为大型的企业,如联想集团、海尔集团、百度集团、中石油、国航集团等集团公司。而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认为自己没有时间和经济实力设置专门的EAP部门,即使有经济实力,也因为采取的是“不出事不过问”的处理原则,不愿意前期在关注员工心理健康方面做过多投入。据此,我对企业管理者应如何做有如下几个建议。
第一,招聘中严格把关。对于企业高管和关键岗位进行入职时的心理健康筛查,对于一般人员可以在面试环节设置一些关于候选人成长经历、生活中重要事件等的招聘问题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第二,控制员工“工作压力源”。有研究表明,对于男性员工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的压力源为人际关系、工作家庭平衡、角色模糊和职业发展,对于女性员工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的压力源为工作家庭平衡。对于男性身体健康有预测作用的压力源为工作负荷和角色冲突,对于女性身体健康有预测作用的压力源为工作负荷。因此,作为企业管理层,掌握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说明书和绩效考核原则,分解岗位的责权利和协作方式等都非常重要,另外企业也有必要向“最佳雇主”的标准看齐,对标优秀企业做好员工工作家庭平衡的方法。
第三,将专业的事情交由专业人士去做。聘请专业的EAP心理关爱服务机构对于人力资源部门和高管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聘请具有心理学背景的员工做员工关系专员,在如何分辨员工潜在的心理问题以及遇到突发事件如何有条不紊地解决的方面“赋能于人”。
第四,设立内部员工心理健康委员会,如果没有相关聘请专业EAP公司的预算,也建议大家建立一个内部组织同员工保持较为紧密的联系,随时关注员工心理动向,迅速作出决策。
第五,通过活动促进全员运动,201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47.3%的高级经理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一般,16.2%的高级经理人认为身体状况差。经研究,主要与压力水平有密切联系的疾病有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最近很多互联网公司发起了“每天一万步”的活动,很受员工们欢迎,企业也可以借鉴实行。
刘明: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人永远是最重要的财富,管理好人,让企业里的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专长,高效地为企业服务,创造最大价值,是最重要的工作。
应对职场压力过大造成的问题,首先要从管理者角度入手。
第一,充分认识压力大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员工压力管理的观念,要抛弃员工压力越大、危机感越强对组织越有利的错误观念,要认识到组织对员工压力的产生和压力的舒缓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二,老板的文化就是企业的文化。管理者自身要注重身心健康,不要把自己当作完人,要尊重知识、尊重专业人员,要承认分工,所以,管理者应该给自己先聘请心理顾问。
第三,分析压力来源并关注压力水平,为员工减压。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实现任务和人的有效匹配,把工作交给最适合的人来做,可以有效地改善工作负担太重引起的紧张感。注重员工休息,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让员工可以劳逸结合。
第四,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创造良好轻松的工作环境。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重视员工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人际交往,增强组织透明性,多组织一些企业内部的文体活动或聚餐郊游等活动,增加凝聚力。
第五,帮助培养员工的压力承受能力,开展员工心理帮助计划,对员工定期体检,尤其是心理测评,聘请专门的心理工作者为员工服务,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提升绩效。
李卓汐:员工作为细胞,组成了我们的巨大社会。所以,企业必须承担起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尽力消除工作带给员工的负面压力,营造健康型组织。所谓的健康型组织不是没有工作压力的组织,任何正常的工作压力都是被接受甚至欢迎的,因为适当的压力就是员工与企业发展的动力。但是在健康型组织的内部,杜绝那些负面压力,也就是由于管理者的道德缺失、能力不足以及缺乏责任感给员工造成的不必要的压力。
那么如何营造健康型组织呢?管理者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第一,教育所有的领导者秉持正直公平的行为。几乎所有的员工都是“加入公司,离开领导”。员工的直接上司对他承受多少压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位正直公平的领导会为员工创造足够的安全感与工作愉悦感。
第二,尽力少让员工长期超量工作。这包括了管理者合理地规划本部门的工作,为突发状况留有余地,避免总临时布置给员工额外的任务;管理者为下属制订工作计划的时候不要过满,留有一定余地;管理者为员工的任务制定优先级,确保下属不做无用功。
第三,妥善及时地解决员工之间的冲突,不能放任不管或者和稀泥,让冲突加剧。即使自己不是冲突的当事人,团队中的冲突都会给员工带来心理伤害。因此,管理者发现员工中有不和谐的苗头的时候要尽早解决。
第四,如果可能在裁员、行业动荡等敏感时期,给员工更多的关怀。比如有一家外企,要裁掉整个事业部。在员工离职之前,企业请来职业规划师为每位员工梳理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并进一步提出职业发展建议。这样员工离职的时候,感觉不是被企业抛弃了,而是满怀信心迎来自己崭新的职业阶段。
职场人士应正确认识职场压力注重心理保健
中国经济时报:作为职场人士来说,克服对于工作的压力是走向成功的关键要素。那么,应如何正确认识职场压力?职业人群心理保健有哪些技巧?
董一鸣:每个人的人格特质生来是不同的,有些有助于抗压的特质,如尽责性较难改变,但情绪控制、抗压性和韧性是可以通过主动学习和刻意训练逐渐进行提升的。
1.关注自己的情绪,适当表达。一个人的心理越健康,就越能体会到别人的处境和情绪,并合适地表达自己的正常情绪。彻底安静的环境、有氧运动、强大的社会支持均可为我们进行能量补充,让我们恢复松弛而有弹性的状态。201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级经理人目前排名前三的压力应对方式是“阅读”“听音乐”“运动”。但是也要注意的是对于别人有用的减压方式未必适合自己。
2.将压力源分解,逐个击破。职场中的压力来源主要为工作的负荷、角色模糊和冲突、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家庭失衡、职业发展的需求和现状等。有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是画一张表格,将压力源分清,每个都写出解决方案,然后再按照紧急程度和风险大小进行排序,就较为容易逐个击破了。
3.想象你成功时的样子。不仅是口头把事情讲述出来,而且,在脑海中把成功时的画面视觉化,变成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就像绘本或是电影脚本一样,再逐一描述里面的细节。可以每一天尝试去叙述你的生活,越图像化、越详细越好。那么你的大脑会更深地去编码这些经验,对于提高专注力非常有帮助。
4.关注进步,给自己一些即时的奖励。在每做成一件事后给自己一个小奖励,比如看一场电影、踢一场球等,感谢自己的努力和成果。
刘明:注重心理建设,用稳定的情绪、健康的心理去直面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社会。
1.重视:不要等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才想起处理。2.提高抗压力:职场压力大有时候是因为能力不足,所以要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这样面对工作任务和出现问题时,就能独立应对和解决。3.调整自我预期:职场压力大有时候是因为自我期望值太高而能力相对不足,所以要合理确立目标,同时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4.学会自我情绪调整:人在职场,难免会遇到不公平的事,这个时候就不要总是抱怨,抱怨并不能解决事情。5.做好时间管理:学习一些时间管理法。把工作分类,列工作计划,增加工作效率,人的压力也会减轻。6.注重人际沟通:人际关系引发的压力需要加强沟通,自省自身的不足并改进,努力营造良好的同事关系。7.及时进行减压活动:深呼吸能够让人身心放松,从而减少压力感。学会劳逸结合。最好的减压方法是倾诉。用文字记录下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寻找专业人员的帮助是最好的选择。
李卓汐:我的减压观比较特别,我认为有效的减压必须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我建议每位职场人士都去做一次性格测试,不论MBTI还是DISC,这些性格测试很容易在网上找到。了解你的性格类型,才能有针对性地减压。比如内向型的人总是做需要团队协作的工作倍感压力,而外向型的人独立工作的时候特别难受。所以每个人要明白自己独一无二的压力源,才有减压的第一步。
明白压力源之后,要想办法避免压力源。如果注定无可逃避,那么要学会灵活思维,从更多的角度看待问题,给问题找到切实的解决方案。比如工作量大带来的压力如果用灵活思维的方式,就能找到很多解决方案:找老板加人手,找老板减工作量,和其他同事约定只在固定的时间回邮件而其他时间专心工作……
最后,我想说,对于一些行业变化、中年危机带来的职场压力,一定要事先预防。从25岁开始,就要为35岁做准备,从行业兴盛时期就要想到行业一旦败落自己的后路在哪里。除了登高远眺、对时代保持敏感、积极学习、保持转型的能力以外,真的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了。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