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娜
“2017年是中国外贸形势全面回暖的一年。出口的强势回暖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动力,进口的高位增长反映了国内需求稳健和经济动能转换。”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盖新哲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海关总署1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7.7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15.33万亿元,增长10.8%;进口12.46万亿元,增长18.7%。一举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负增长的局面。
得此成绩实属不易,甚至超出市场预期。盖新哲认为,国内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以及实体经济经营质量和效益的改善带动了我国进口需求增加。但应该看到,中国外贸的回暖并非独角戏,强劲的进口需求使得中国对全球的复苏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反过来全球经济复苏,国际市场需求回暖也与中国形成良性互动。
展望2018年,盖新哲预计,基数效应大幅消退,人民币升值效应显现,我国外贸回暖动能或将趋缓,但在全球经济向好的大环境下,回暖韧性犹存,质量和效益将进一步提高。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7年12月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同比增长10.9%(美元计价,下同),增速较11月小幅回落1.4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增长4.5%,增速较11月大幅回落13.2个百分点,贸易顺差564.85亿美元。盖新哲说,12月出口增速比上月小幅回落1.4个百分点,但10.9%的增速仍然显著高于下半年总体水平(8.4%),考虑到2017年年中以来人民币升值较多,所以,“虽然出口增速小幅回落但仍然显现出较强韧性。”
值得关注的是,12月进口增速的变化。进口增速在11月超预期回升之后,12月又超预期回落。“这其中既有基数的因素,也有国内需求变化的影响。”盖新哲说,自2016年年中以来进口开始复苏,2017年12月进口环比高增12.6%,远超过去五年8%的均值,基数较高。但2017年12月进口环比仅为-0.04%,则属近年来较低水平。剔除价格因素看进口数量,原油、铁矿石、铜材环比上月分别下降9%、11%、4.3%,同比增速分别比上月回落21.9、8.2、31.9个百分点。这与PMI原材料库存指数连续三个月下降的表现相一致,反映了国内大宗商品需求疲弱的变化。
未来,“进口增速可能继续快于出口增速的回落”,得出这一判断,盖新哲基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出口仍将有一定的韧性。从国内看,近期人民币汇率不改升值态势,2017年12月海关出口先导指数比上月回落,韩国、越南两国的出口增速也从加快上升转为中速波动,总体上本轮外贸回暖已经过了高点阶段。从国际看,美国、日本、欧元区PMI指数高位运行,其中,欧元区PMI连续创出七年以来新高,外需对出口有一定支撑,出口增速预计有相当韧性。
另一方面,进口增速或大幅回落。2016年价格基数偏低对2017年进口高增影响巨大。据海关总署数据,2017年我国进口价格指数升至109.4,价格对进口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2.6%。但2018年PPI增速预计比2017年回落较大,价格推动进口的作用将显著削弱。再考虑到2018年春节比上年错位一个月,个别月份进口增速将出现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