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加仓嘉措
◎来源 | 明天资本(RmbNext) 已获授权
01
继辽宁、内蒙古后,第三个省级单位开始了大规模的GDP“挤水分”行动。
上周四,天津滨海新区在更改统计口径、将注册改为在地之后,2016年万亿生产总值调整为6654亿 —— GDP减少了3300亿,缩水近三分之一。
2018年1月3日,内蒙古鼓起勇气承认财政和经济数据大幅造假。经审计部门核算后,内蒙古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 —— 这相当于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当年的GDP总量。去年,辽宁曝出2016年GDP虚报23%。
本月初,新华社刚刚公布了我国2016年GDP最终核实为743585亿元,同比增长了6.7% —— 现在内蒙核减2900亿,天津核减3300亿,就只剩下737385亿了(辽宁自曝得早,所以假设已经剔除) —— 相当于2016年GDP总量缩水0.83%。
缩水之后,2016年GDP同比增速还有6.7%吗?
天津滨海新区是第三个自曝GDP注水的,但笔者相信绝不是最后一个。各省GDP之和总是高于全国的GDP,已经持续几十年了。
事实上,去年6月中央巡视组向吉林和内蒙古等省份反馈巡视“回头看”的情况显示,吉林“有的地方、企业经济数据造假”,内蒙古“有的地方经济数据造假”。这是继辽宁之后,中国官方今年第二次披露类似问题。此外,审计署也披露吉林等4个省份的10个市县(区)存在虚增财政收入问题。
被曝6个月之后,内蒙古承认财政和经济数据大幅造假。但吉林还没有回应。
作为同时被中央巡视组和审计署点名的唯一的一个省,吉林会不会是自曝家丑、下一个承认GDP注水的?
02
GDP数据注水 —— 各省GDP之和总是高于全国的GDP,已经持续几十年,为什么现在才曝出?
核心原因有三:
1、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营改增之后纯地税变成了中央、地方共享税,虚报数据得自己往里面贴钱。当然,贴钱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地方政府可以加杠杆举债,之前也一直是这么干的(这里面包含的风险,不敢细想)。
可是刚结束不久的中央经济会议已经把去杠杆列为2018年三大任务之首,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而且面临着“揭盖子”的风险。不但如此,财政部还决定不对地方债务兜底。经济下行期,中央疲于奔命的“擦屁股”,地方也想通了:不如放弃短期利益。
2、不单单是辽宁、内蒙古、天津滨海新区,事实上,以“制造业+基建”为核心增长动能的整个北方经济,都面临着增长模式转型的问题。面对超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整体经济态势,系统性的数据造假已经越来越难。两害相权,倒不如承认数据造假自砍30%,可以为未来的增长打开空间。
3、未来GDP等各种经济数据统计将完全易手中央。地方政府基于政绩需要,有虚报数据的动机;但中央统计经济数据,则是为了获取一手信息以便于经济决策,所以对数据有求真求实的诉求。这也是各省GDP之和总是高于全国的GDP,已经持续几十年的重要原因。未来交由中央统计各项数据,如果数据为假,纸是包不住火的,倒不如提早自曝。
事实上,整个北方(不算西北) —— 包括东三省(黑、吉、辽)+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 —— 这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已经有三个省(辽宁、内蒙古、天津)自曝有数据虚高,一个省(吉林)被中央巡视组和审计署同时点名“有的地方、企业经济数据造假”。
同样受制于资源价格不振的黑龙江,最近网上负面频发,被黑成了翔。可以想象,东三省中经济最弱的一环,数据虚高的可能性亦不小。再考虑到东北整体经济大环境,堪忧……
换句话说,“东三省+内蒙古”中,辽宁和内蒙古已经承认数据存在问题,吉林被中央巡视组质疑、也有重点嫌疑,包围期间的黑龙江很难不让人怀疑。
同样备受“资源诅咒”的山西,之前经历了“政治塌方”(令家),叠加煤炭价格大幅下跌(最近一年应该缓过来不少),政经均有痼疾。
而河北则遭到环保新政影响,同样不乐观。
就只剩下北京,山东(全国GDP总量第三),以及河南(全国GDP总量第五)了。而山东、河南,也存在以上其他省市所存在的问题,只是轻重程度不同。所以是否存在数据造假,也很难说。
事实上,最近我已经看到有分析认为,山东GDP数据造假是大概率事件,自揭盖子只是早晚的事情 —— 而山东经济数据存在造假的可能性,早在人事变动上就有征兆:山东现任省委书记LJY,在审计署干了三十几年,然后被从审计署审计长、党组书记的位置直接空降到山东一把手。
你说上峰安排一个审计署审计长过去,是什么用意?
河南目前还没有质疑和实锤证明经济数据造假,但你说河南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花,我断然不信。
整个北方,可能真正让人放心的就只有北京了。
换句话说,除掉北京之外的、整个北方的经济数据,都可能会在2018年“洗个大澡”。
03
未来会怎样?
北方大部分地区,增长动能在“制造业+基建”,尤其基建 —— 基建的背后是钱,是负债,更是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
县县通通高速公路,市市通高铁,棚改,地下廊管,海绵城市 …… 之后还会有什么?
存在问题省份其实具备某些共性:
首先,这些省份大都经历过经济高速增长期,但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动能切换,显得后劲不足,经济增速纷纷回落,给出的GDP增速目标也一降再降;
其次,这些省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而投资拉动经济面临资金来源的问题,因此这些地方政府举债规模普遍偏高。
在金融去杠杆的政策基调下,在中央不再为地方债务兜底的情况下,拿什么去支撑?
最近有一段视频在网上热传,内容是河北省唐山市撤销了周边所有的路桥收费站,遭到了收费站工作人员的反对。裁撤收费站当然是好事,但背后也是唐山财政资金困境的映射。
经济增速缩水的背后是财政缩水,财政缩水一定会导致裁撤、分流冗员,这是基本逻辑。而裁撤分流人员,就总会有一部分群体要让利。放在全国范围来看,这是历史必然中的小浪花;但放在个体身上,可能就是悲剧。
有位大姐在反对裁撤收费站的时候说,我把青春都献给了收费站,而且已经36岁了,不会干别的,只会收费。
这也是北方经济不振的一个缩影,太多“寄生虫”了。
把东北当成整个中国北方的缩影来看待。东北的毛病,整个北方都有,只是程度轻重的问题。而东北问题不解决,整个北方、甚至中国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雄安就是破局之作,虽然成功与否还待观察,但至少去尝试了。但是,所谓“理直气壮的做大做强国企”存商榷:比如东北的国企,要做大做强、反而是害了这个地方,整个北方地区皆如此。
扯得有点远了。
回到这个话题上来,下一个自曝家丑的是谁?
我会把同时被中央巡视组和审计署点名的吉林,列为首要嫌疑犯。说实话,除掉北京的整个北方地区都有嫌疑,但如果北方第一经济重镇的山东曝出GDP数据造假,会是一个大冷门。
回过头来说,把问题暴露出来,把经济增速夯实,把“只会收费的寄生虫们”裁撤掉,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好事。敢于主动暴露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敢于正视以及解决问题,才会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