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王牌专栏,20年专注港股,金融名家齐聚,做最有深度的原创财经号。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上周五(1月12日)晚间,港股主要从事成衣制造及销售的同得仕(集团)(00518-HK)公告宣布终止其去年一桩有关出售昇阳(海外)全部股本和销售贷款及同得仕贸易集团全部股本的交易案,并表示此乃由于“自磋商及签订买卖协议起至今已历经一段较长时间”,经董事会审慎周祥考虑后认为根据买卖协议当前的条款及条件,终止该出售事项符合公司的最佳利益:
(截自同得仕公告原文)
如上图,同得仕在公告中也表态将继续寻求战略计划,透过重组集团制造业务及出售高成本的零售业务以便分配更多资源至利润更高的领域,譬如旗下贸易业务等,以提高集团于价值链当中的地位。
重组计划告吹,突变卦有何深意?
说到此处,不如来回顾一下这宗现已告吹的重组议案,再来探究探究同得仕此番突然“变卦”到底有何深意。
事情起于去年9月4日,同得仕公告宣布以总代价1.57亿港元(下同)向控股股东出售昇阳(海外)全部已发行股本和销售贷款以及同得仕贸易全部已发行股本,意在将高成本的零售业务打包出售,并对集团制造业务进行内部重组。而原来计划中,于出售事项完成后,同得仕余下集团将继续开展制造业务及贸易业务,惟将根据采购框架协议向同得仕贸易集团采购服装产品。同得仕还预计该出售将为集团带来约2420万元账面收益。
同得仕又为何要将其二者出售呢?说到底还是经营亏损至负累太重罢。
两大出售主体:经营不如意,亏损是负累
计划出售的主体之一昇阳(海外)主要从事零售业务、物业及投资控股,并持有深圳百多尔之100%股权,其中零售业务属于集团经营成本较高的部分。其零售业务涉及同得仕自有品牌betu服饰产品的内部产品设计及零售销售;此外,其于国内亦拥有若干物业权益,包括于浙江杭州及深圳都拥有若干物业,其中深圳同得仕大厦还从事部分制造业务活动,不过近年集团开始将深圳大厦的制造营运迁移至中国东莞的厂房,且预期深圳大厦主要的制造营运将在出售完成前完全停止。
而同得仕贸易集团则主要从事贸易业务及制造业务,以及物业控股,其拥有中山同得仕100%股权。同得仕贸易原承担同得仕集团的贸易业务,中山同得仕于中山的厂房则承担同得仕集团制造业务。
下表所列为两大拟出售主体于2017年3月31日止财年未经审核财务数据,其中营业额及亏损净额以各自撇开与余下集团之间的结余交易后数据计。从财务资料看,这两大业务主体在2017财年均录得较大额经营亏损,尤其从事高成本零售业的昇阳(海外)除税前净亏损达近6500万元:
重组计划:剥离制造及零售,包揽贸易业务
其实当初同得仕在决定进行出售事项时便拟推出重组大计。
公司在那次公告中还披露,作为出售事项条件的一部分,同得仕集团将就昇阳(海外)及同得仕贸易进行若干内部重组以令其不再从事贸易业务,而仅透过中山同得仕从事制造业务,及透过深圳百多尔从事零售业务。为此同得仕贸易集团将于出售完成之前不再从事贸易业务,以及余下集团将在完成后继续从事之前由同得仕贸易集团所从事的贸易业务,而相关贸易业务的所有余下所有权、权益、利益、权利及义务均将转移至余下集团。
(计划出售完成后同得仕集团经营架构图,源:公告原文)
总而言之,如上图所示,同得仕拟部署昇阳(海外)及同得仕贸易的主要经营业务和资产为零售业务、中山同得仕制造业务以及其生产设备及其所属物业。而出售完成后,同得仕将独揽相对利润较高的贸易业务。
战略出售,将资源向贸易业务倾斜
对于计划出售之举,同得仕解释称,一方面由于近来快时尚的趋势已打乱服装零售业,迫使零售商及制造商追求低成本,且设计、质量及速度灵活多变,同得仕于快时尚领域面临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因近年来工资不断上涨,人民币升值,造成中国出口状况恶化,同得仕自身与其他制造公司一样,现正迁出中国积极寻求多元化机遇及拓展境外市场,如越南等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
此外,同得仕计划提升公司于价值链中的地位,而方式则为出售账龄较长的低端制造业务,以期向贸易业务等盈利较高领域分配更多资源。加之昇阳(海外)及同得仕贸易过往财政表现不甚理想,而为扭转其财务状况,自2014年以来同得仕集团便完成多项出售交易以精简业务、削减成本并增加毛利率,所以出售已成为集团战略计划。
对同得仕而言,集团的出售战略主要方向就是透过制造业务重组以提升集团在价值链的位置,以及出售高成本的零售业务,从而向盈利更高的领域如贸易业务重新分配更多资源。下表所示为同得仕2014年以来的出售交易:
业绩亏损多年终迎转机
同得仕当初还曾冀望出售事项能从营运及财务方面为集团带来裨益,而查看其过往业绩可知,这些年来的同得仕倒的确像是走到了“揾食艰难”的地步。1988年就上市的同得仕在进入新千年后盈利能力越发不济,至2011财年中绩始现亏损,此后连亏多年可谓一蹶不振了:
虽然如上表所示,集团在2015财年曾扭亏为盈净赚了1.976亿元,但也是由于该财年内两项出售为集团带来超过2.4亿元除税前收益所致,从集团业务经营层面而言并无实际起色。不过到了2017年下半年,一切似乎终于有了转机。去年11月底公布的2017年9月30日止半财年业绩报告显示,同得仕当期营业额录得自2011财年以来的首次正增长,同时毛利率温和上升及净亏损明显收窄:
同得仕自身也表示其营运状况的改善主要是由于北美和亚洲市场的销售增长以及集团严格的成本控制措施,另外,集团将生产订单转向成本较低的亚洲国家这一举措同样有助于集团成本效益的提升。
股价回升是契机?
另一方面,笔者注意到,进入2017年12月以来同得仕股价突然迎来一波涨势,如下图去年12月4日当天,同得仕股价大涨了18.75%;12月7日当天更突破1元关口续涨至1.02元。虽然其后股价有所波动,但整体已略好于过去半年的水平:
(同得仕近半年股价走势图,截自港交所网站)
那么问题就来了,2017年下半年以来业绩及股价的“回春”表现会否是促使同得仕终止出售前述两项业务主体的原因呢?从数月来公司官方屈指可数的新消息来看,这或许多少有些影响,但既然其也说了会继续寻求战略重组的计划,想必未来该卖的也还是会卖,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同得仕在宣布终止出售交易的公告中同时宣布了其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董事总经理董华荣已自当日起辞任以将更多时间用于改善身体状况的消息,而董华荣辞任后,其子、公司执行董事之一的董孝文则接任董事会主席,及其侄、公司执行董事之一的董伟文接任董事总经理及授权代表。
虽然公司话事权仍牢牢掌握在控股股东董氏家族手中,但权力中心的新老交替也有可能为同得仕带来新的气象或者是“变数”。此外,说起去年12月4日公司股价突然大涨一事,笔者查询当日同得仕相关资讯发现,港交所权益披露系统消息显示其在当天被主要股东ThomasHowel Gruffudd Rhys以场内每股平均价0.9149元减持422.6万股,涉资约387万元;减持后,ThomasHowel Gruffudd Rhys持有同得仕2635万股,比例由6.58%下降至5.67%。诚然公司并没有再作特别说明,但因时间恰好吻合,多少会令人产生联想。
目前同得仕尚未透露进一步的走向,但可以预见的是,对于公司的发展前路而言,故事还远未结束。而至于这故事究竟将如何展开,我们就惟有静观其“变”了。
截至15日收盘,同得仕报0.96元,全日微升1.05%
■ 作者|彭小留
■ 编辑|徐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