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日前发布的《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7:新常态下的增长动力及其转换》(以下简称《报告》)称,虽然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并不算低,但从其结构来看,与美国的专业和商业服务业占比较高不同,中国金融业的占比明显偏高,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占比明显偏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
“我国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已经超过15%,高于美国9%左右的水平,而租赁和商务服务、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合计占比仅9%左右,远低于美国17%左右的水平。”《报告》副主编、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告诉《经济日报》记者。
《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利用程度明显偏低。这一方面与生产性服务业本身水平不足有关,但可能更重要的还在于制造业本身处于中低端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一些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不高。
对此,《报告》建议,要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同时,注重制造业自身发展水平的提升。可以适当引导制造业的集聚发展,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的发挥扩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
“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改造传统制造业、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其他服务业提高效率。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苏剑建议,未来需要注重对研发、创新设计、咨询等在内的专业和商业服务业的支持,制定和完善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服务标准,同时根据形势变化加强监管,引导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为推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聚焦发力——
国务院在2014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企业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我国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国务院2014年发布《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年印发的《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提出,促进生产服务、流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提升对区域产业升级的支撑能力。
去年以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保持比较快的增长速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10月,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4.9%和14.6%,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1.2和0.9个百分点。2017年11月,与实体经济高度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61.7%,为年内最高点。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相关统计,生产性服务业吸引外资能力近些年已经超过制造业,稳居全行业首位。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部行业外商直接投资额比重,在2015年首次超过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额占比,2016年更是达到43.64%的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