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度定增失败依然大举并购,宁可亏钱也要出售子公司,仁和药业的转型看似坚决,但资本市场为何不买账?对大多数传统药企来说,“互联网+”有多痛?
仁和药业(000650.SZ)转型3年,叮当大健康生态圈并没有如愿“闪亮”。
2017年12月23日,在并购叮当医药60%股权2年3个月后,仁和药业终于宣布作价6636万元将其转让给原股东。这意味着仅在买卖价格上,仁和药业就将亏损近600万元。
“贱卖”股权背后,折射出仁和药业转型不顺。
2015年7月,仁和集团董事长、仁和药业实际控制人杨文龙正式对外宣布搭建叮当大健康生态圈。当年9月,仁和药业“狮子大开口”,抛出高达39亿元的定增计划,又在当年12月、次年3月及6月三度修改定增方案、降低募资额度,然而均以失败告终。
尽管如此,仁和药业依然在医药流通领域大肆并购,相继取得了叮当医药、京卫元华等公司超过50%的股份,发展“叮当送药”O2O服务,加上此前联合200多家药企建立“和力物联网”B2B平台,又为其定下2020年实现百亿市值独立上市的计划,可谓一时风头无两。
但与之相伴的是业绩波动,股价不振。2016年1月仁和药业股价跌破10元,此后便一路低迷,整个2017年下半年更维持在6元以下的低位,引来投资者一片吐槽。
▲仁和药业股价表现低迷。
作为一家传统非处方药产销企业,仁和药业身陷怎样的转型困局?
数次定增被否
“洗洗更健康”、“谁用谁闪亮”、“家有儿女常备优卡丹”……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广告词,背后的推手正是仁和药业及其控股公司仁和集团。
仁和集团主营非处方药生产与销售,诞生于非处方药广告获批进入大众媒体仅一年后的2001年,因此甫一成立,即成为上述政策的最早受益者之一。通过投放大量的电视广告、签约众多明星代言,仁和集团塑造了旗下众多知名品牌,包括妇炎洁、达舒克、闪亮滴眼液、优卡丹以及仁和可力克等。
▲2007年,仁和集团董事长杨文龙与闪亮滴眼液代言人周杰伦。
2006年8月,仁和集团通过法院拍卖、要约豁免等方式,以3005万元低价借壳国企S*ST九江化纤,重组后实现上市,股票名称为ST仁和(仁和药业前称)。
2007年,仁和药业实现销售收入7.78亿元,其中净利润0.39亿元,然而这一年的广告代理费用达到0.11亿元,约为净利润的三成。2008年其净利润增速不到1倍,然而广告代理费却以近5倍增速涨至0.52亿元。此后三年,广告代理费均保持在1亿元以上,占对应年份净利润的比例低则三成、高则一倍有余。
重广告轻研发的经营模式,使得仁和药业的营业收入在2011年超过20亿元,同比增速超过60%。但此前被质疑的模式隐患,很快也集中式爆发了。
2012年前后,仁和药业旗下多个知名品牌陷入负面舆论,其中“闪亮滴眼液”涉嫌防腐剂,“可立克”中弹毒胶囊,“优卡丹”卷入毒素门,直接导致其营收、净利润在2012年、2013年双双出现连续较大幅度下跌,市值跌去大半。
此后几年,这些产品的销售仍受到影响,收入出现停滞甚至下跌。
▲仁和药业历年利润与行业平均水平比较情况。
2014年“非处方药网售”获批,仁和药业闻风而动,全面布局互联网产业链,提出“28分钟到家”的概念,仅用6个月就打造出医药O2O平台叮当快药,并使之遍布全国10余个城市;又联合200多家药企建立了B2B平台“和力物联网”。多管齐下,仁和药业全年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5.22%、54.96%。
尝到互联网甜头的仁和药业,就此提出了一个更宏大的、耗资百亿的转型计划——建一个包含M2F、B2C、B2B及O2O等平台在内的“叮当大健康生态圈”,并希望通过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股票以募集资金。
2015年9月,停牌3个月的仁和药业公布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拟发行不超过3.12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39亿元,以收购通化中盛51%股权、叮当医药60%股权等6个项目,但上述预案被质疑融资数额过大而未获通过。
此后,仁和药业3次修改定增方案,最后将B2B模式推广、1000家零售药店收购等项目转为使用自有资金,并将募资总额降到不超过12亿元,对应B2C计划收购零售药店数量由3000家降到2000家,但均遭否决。
但与此前被质疑重广告轻研发一样,此次募资计划全部用于新业务建设而非药品研发生产上,也因此受到争议而被看空。
并购式转型困局
定增失败并未阻止仁和药业以并购为主的“互联网+”转型脚步,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至今建起了M2F和B2B平台“和力物联网”、B2C平台“仁和药房网”及O2O平台“叮当快药”,涵盖材料采购、生产、批发、零售、最后一公里服务等。
▲和力物联网能实现集中采购,降低成本,从而降低药价。
在2015年9月的第一版定增预案中,仁和药业拟以39亿元中的6亿元收购京卫元华,后者旗下拥有京卫大药房(药房网)、京卫国华医药、京卫元华商贸和康立达快递等企业,被视为“叮当大健康生态圈”的重要一环,因此即便定增受挫,仁和药业仍以3.26亿元买下其60%股权。
京卫元华改称仁和药房网,如今作为仁和药业旗下B2C业务的主体,2016年及2017年上半年,分别盈利357.10万元、247.19万元。
叮当医药同样定位为B2C平台,2015年仍盈利113.36万元,但在并入上市公司后,在2016年、2017年上半年相继亏损7784.96万元、289.86万元。
对于此番仁和药业出售叮当医药股权,上市公司给出的理由是:“与仁和药房网产生业务重叠、形成资源闲置、无法达到最初收购该企业股权的预期目标。”但外界还有一种解读:一方面上市公司在剥离盈利能力欠缺的不良资产;另一方面,通过出售子公司股权套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定增失败及转型导致的上市公司现金流紧张。
实际上,在出售叮当医药一年前的2016年底及当年9月,仁和药业同样将一年前收购的广东叮当医药、浙江叮当医药,以及其于2013年出资设立的国医投资的股权全部出售,套现8000多万元。上述三家公司均存在亏损情况。
“仁和药业在转型中的并购似乎有些操之过急,包括仁和药房网、叮当医药及叮当快药在内,在药品物流方面,多家子公司出现业务重合,资源浪费已是事实,优胜劣汰也是必然。”一位医药行业人士如此评论。
据了解,叮当快药是最早进入医药O2O领域的企业之一,其用户数早在2015年底就已突破500万人,也在2016年底完成3亿元A轮融资,但至今未能实现盈利。
▲叮当快药APP页面截图。
至于其他新业务的发展情况,和力物联网2016年营收1623.37万元、净利551.94万元,仁和药房网营收3.94亿元、净利357.10万元,前者利润高但规模尚小,后者有规模却利润不多。
实际上,在当前的医药电商领域鲜有能盈利者,“线下打得激烈、线上也不赖,医药电商目前还在打价格战,各大药企都希望在非处方药网售中分一杯羹,但这个市场毕竟有限,而且处方药网售何时开放还是个谜团。”上述分析人士指出。
至于传统药企如何继续深入转型,他提出,在资本市场普遍不看好、转型资金趋于紧张的情况下,企业应该碎步快走、好钢用在刀刃上,更注重精细化而不是粗放式地转型,这意味着要认真考虑每走一步能否给投资者带来满意结果。
回到仁和药业本身,杨文龙在2018年元旦公开第三个“五年计划”,希望通过业绩重拾资本信心、使业绩和资本相互促进、“双轮驱动”,以期实现百亿市值目标。
截至1月4日收盘,仁和药业市值为66.38亿元。而2017年前三季度,仁和药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4.32%、-4.43%,业绩形势并不乐观。
仁和药业最终会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投资者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