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春,威廉·米勒成功说服他所在的布鲁克林祈祷团的三名成员给他投资,并承诺每星期给投资人10%的收益,投资人找到新投资者还会有数量一定的奖励金。很快,大批的投资者蜂拥至人称“520%”密勒的门前,挤塌了他家的楼梯。米勒把他的高收益用“内幕信息”来解释。但他真正所用的方法将冠予20年后的完善这个方法的人的名字:查尔斯·庞兹。
credit: 123RF图中日文意为“老鼠会”,庞氏骗局的俗称。
像米勒这种的用后面投资者的本金来回报早期投资者的庞氏骗局,当没有新的投资者入场,资金链断裂的时候就会崩盘了。像米勒这么高收益的方案注定坚持不了多久。但如果承诺的收益没这么高,收益的发放时间没这么紧张呢?把眼光放的长远一点广大一点,如果一个庞氏骗局要求投资者在年轻的时候投钱,而在老年的时候才拿收益呢?在如此宽松的回报区间里,庞氏骗局是完全不用担心没人来接盘的,因为它可以耐心地等下一代人出生并且长大,再把新一代人投资的钱偿还给老去的那代投资者。由于人类生生不息,理论上这个循环可以无限期地继续下去。除非发生灾难,不然每一天都会有新的接盘侠凭空出生。
这种代际接盘是许多国家常见的“现收现付制”(PAYG)养老金计划背后的理论基础。人们在工作的年龄为退休金计划投入资金,并在退休后得到退休金。许多人以为他们的得到的退休金是以前存下来的。但事实是此时此刻还在工作的人支付了已经退休人的退休金。这些钱在世代之间转移,而不是跨越了时间。
例如,美国的社会保障大体上就是这么一种现收现付制的模式。因此,批评者经常把这些保障与庞氏骗局做类比,以便于抹黑它。但这个类比也可以反过来说。如果美国社会保障计划——一个让数百万人免于赤贫的方法与庞氏骗局有些许相似之处,那么也许庞氏骗局也似乎没有它的名字看起来的那么可恶。
在某些前提下,庞氏骗局的原理也可以用于做善事。
其中一种理想的情况由MIT的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于1958年所提出,后经波士顿大学的Laurence Kotlikoff改编为一个小岛寓言,更易理解:
这个思想实验的舞台是一个小岛,岛上有一颗高耸入云的水果树,树下是饥肠辘辘的岛民。在设定上,岛上只有年轻人和老年人两代人,也只有年轻人能爬上树摘水果,而水果也不能储存,只能尽快食用。
在这个神奇的岛上,老年人是无法养活自己的:他们不能自行上树摘桃,也无法通过其他劳动获得可供交换的东西,从而再从年轻人那里换来水果。老年人也无法在年轻时攒下储蓄:水果易坏,年轻时摘到的水果只能当时吃掉,岛上也没有其他任何形式的资产能耐住时间的流逝充当储蓄的载体。
解决方案自然是一个代际间的“庞氏骗局”。年轻人把自己获得的一部分水果无偿给老年人,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老去的时候,新一代的年轻人也会这样给他们水果。这相当于年轻人把钱投资给父母,再从子女那里拿回来,这样子,活在岛上的这两代人成为巨型投资链中的一环,把过去和未来的岛民都串联了起来。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浪
萨缪尔森在他的论文里指出,这种“代际庞氏骗局”得以无限持续实行的前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假设未来某一天人类停止繁衍,最后一代人将一无所获,-1代人如果知道自己回报无望,就不会给他们父母那代人-2代做出投入,而-2代也基于同样的理由不会支付回报给-3代,以此类推。所以这条资金链上蚂蚱不能有任何类似的想法,否则就会导致全盘崩溃。假设这个代际计划规定必须要有一代人作为最后的接盘侠,那么这个计划根本就无法开展。
萨缪尔森的论文是开创性的,但不完全是原创性的。1967年有一个类似的理想模型由在巴黎的采矿统计局工作的Maurice Allais所提出,只可惜他的论文是由法语写的,终被埋没。这两位论文里的模型所必须的资金链无限延伸的前提将当年的经济学常识扫荡一空。经济学家们深知,预算约束最终会收紧,而这个大账户也必然有关闭一天。但如果这天永远不会来临呢?(译者注:预算约束收紧,大意是收入降低的时候吃饭等必需品的钱占大部分,买保险、理财等非必需品的钱就会相对减少)
上文中的思想实验在现实中显然参考意义不大,庞氏骗局能在那里惠泽岛民,只是因为故事的作者任性地让岛民们为未来所作的努力的回报为零。在更接近现实的版本中,岛民可以在年轻时将多余的水果置换为固定资产,老了把这些“存款”跟年轻人换水果,又或者从粮食中扣除一部分水果当作种子种下为投资,通过毕生时间的灌溉,到老的时候可以将这些果树出售或者租赁给年轻人。
在大多数情况下,储蓄+投资比资产代际转移是更好的选择。资本积累扩大了经济的生产能力进而创造财富,而不像庞氏骗局,只是把一个地方的钱搬到另一个地方。而且储蓄+投资会保本获利,就像把本要吃掉的水果栽种成果树一样。因此,退休人士有望能得到高于投入的回报。
然而,在现实中也有一些不那么典型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相比“储蓄+投资”,资产代际转移的“庞氏骗局”才是更好的解决方案。
“代际庞氏骗局”在理想实验中能完美持续运行,在实际情况中,它也会有比“储蓄+投资”更适用的情景。
首先,可能会遇到储蓄+投资的方案无法赚钱的情况。
如果社会的人们普遍希望将现有的资源转移到未来,就会积累大量的资本存量,这可能导致投资回报的降低。想象一下所有人都尽可能地不去消费,然后省下的钱全部用于投资,因为竞争太激烈每个人获得回报就会变得非常低。
credit: 123RF
第二个关键因素是人口结构。
人口不断增长的趋势刚好符合庞氏骗局金字塔式用户的需求。新一代人比老一代人数量要多,因此老一代人肯定能获得超过本金的回报。
而且新一代人本身就有很高几率会比他们的父母那代人更富裕。除了简单的资本总量增加以外,新一代人还会受到如科技进步等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的帮助。这个螺旋上升的历史进程可以为“代际庞氏骗局”的参与者带来积极的回报,即使只从每一代人的收入里拿出相同的百分比。由于经济增长,从今天年轻人的收入中收集的10%将比过去父母贫穷一代收集到的10%多。
如果用具体的数字来说,假设一个国家的人口每年增长1%,人均收入增长4%。在这种情况下,只需在每一代参与人的收入里拿取差不多的份额,“代际庞氏骗局”方案可以无限期地提供约5%的年回报率。如果经济环境里资本过度积累,所有人都去存款,没人消费,储蓄+投资的回报可能会低于“庞氏骗局”的回报,特别是风险因素还可能导致投资的回报更低。在这种经济学上所谓“动态无效率”情况下,“代际旁氏骗局”是永不崩盘的。
现付现取型退休金只是这种代际接盘最明显的例子,政府债券也可以发挥类似的作用。
这一观点在1965年,由MIT的Peter Diamond在萨缪尔森观点的基础上所提出,大体内容是如果政府不想从年轻人那里强征社会保障款项,可以选择出售长期债券。当这些债券到期的时候,政府可以通过向更富裕的下一代出售新一轮债券来偿还前面的债券。
第三种情况是投机泡沫,这是非官方主导的把年轻人的钱转移到老年人口袋里的一种方法。
在一个经济泡沫中,人们用超过价值的钱买下某些资产(如商品房),然后期待随后的接盘侠用更高的价格买走。接盘侠多付的钱就相当于庞氏骗局里的一份投资,这个过程产生的“收益”其实是后续接盘侠多付的资金。假设每一代人都比前一代人富裕,那么即使每代投资者只拿出同样比例的收入来投资这个泡沫资产,那么这份资产的价格也会持续上涨。
初生的韭菜不怕割
所有的机制都会有副作用,“代际庞氏骗局”也不例外。
政府债务可能会对生产性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泡沫式的投资也可能会导致类似的情况。(译者注:大意是社会中大量的钱被拿去买“旁氏债券”或泡沫资产,导致无人投资实业)
但对于在动态无效率环境中挣扎的经济环境来说,这种挤出效应未必是一件坏事。这类型的经济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政府可以把“代际旁氏骗局”资金池里的钱进行生产性投资来保持数量众多的机械、设备、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等可以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
资本过量积累的原因之一是年轻人想将自己现有的资源转移至未来养老用。但这样做的回报率非常低,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债券或者购买老年人的泡沫资产把年轻人的钱转移给老年人是更高效的方式,因为未来的年轻人会用更高的回报率来做这些事情,这样便可缓解动态无效率。
在上述的几个特定前提下,“代际庞氏骗局”是高效可行的。但如何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找到并衡量这些条件呢?
其中一个方法是比较利率和GDP增长率(利率反映资本回报率;GDP增长率反映人口增加和人均收入增长)。另一种更为严格的方法(在某些情况下运行良好)是比较投资与利润。如果国家投资大于利润,一个国家投入到资本存量的钱就会大大超过它从中获得的收益。就好象故事中的岛民不仅要把所有新种果树收入的水果全部种到地里去,还要额外多种几颗。投资大于利润证明人们为未来所作的储蓄+投资操作,已经让经济环境中的储蓄工具不堪重负。
经济学家们曾经认为,大部分的经济体还是赚取的利润远远超过投资的。最近的研究表明事情没这么简单。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François Geerolf认为日本正陷入动态无效率当中,而且他认为G7集团(及另外9个国家)都有动态无效率的可能性。如果果真如此,那么事情就有趣了。这意味着G7集团国家的公共债务正在吸收社会上的资金,否则这些资金将会导致资本积累问题更加严重。只要这些债务资金继续用于医疗保险和养老金,老年人将会受益匪浅。也许G7集团国家的公共债务正试图把人们效率低下的未来投资转移为供养老年人。
包括安徽大学钱良新(音)在内的几位学者也指出,中国的资本存量投入是大于收益的。在中国的发展阶段,这可能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中国经济的资本密集度依然在不断波动。但是,结合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储蓄利息低”这两个特点可能有助于解释中国为什么容易出现投机泡沫,特别是在房产方面。中国的年轻人经常高价购房(很多房子并不会用来居住),期待未来能用更高的价格将房子卖出。高价接手这些房子的人并不是因为傻,而是因为他们更年轻,更有钱。
故事的最后,威廉·米勒那原始的庞氏骗局坚持了不到一年。之后他被负面报道淹没,银行也冻结了他的帐户。在被警方找到之前,他逃到了加拿大。但他却从未用光所有的投资者,就算他早已逃离了这个国家,寄给他的信件依然在他原来住处附近的邮局那里堆积成山,信封里装满了下一批接盘侠们的钱。
我凭“实力”圈来的钱,为何说我是骗子?
20 世纪初是美国梦正盛行的时候,美国东部繁华富庶、纸醉金迷,了不起的盖茨比曾在那里上演。
美国西部地广人稀、土壤肥沃,淘金热吸引了大批的欧洲人,漂洋过海迁移至美国。
▼
泰坦尼克号就是在1912年载着一船胸怀美国梦的欧洲人沉落在大西洋里的。同一时期,还有一位意大利人怀揣200美元横渡大西洋,去寻求他的美国梦。
他很英俊,眼神里闪烁着自信与笃定,仿佛兜里仅有的200美元是一笔巨款。到了美国之后,他也确实将200美元变成了800万美元,那在当时是一笔足以让一家银行崩溃的巨款,而他只用了一张价值仅为61美元的邮政代金券就办到了这一切。
这个让自己的资产疯狂翻倍的意大利人就是查尔斯.庞兹,大名鼎鼎的庞氏骗局的制造者。庞氏骗局在中国又称为“拆东墙补西墙”、“空手套白狼”。传销组织利用的就是这个骗局原理,通过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
庞氏骗局到现在都还位列于美国金融史著名骗局榜首,它闪现的金融手段直到现在还活跃在许多国家的资本市场上,演变为投机分子聚敛财富的魔术棒,而依然有一批又一批的投资者被这根魔术棒击中他们的钱袋。
三个月让你财富翻倍
查尔斯.庞兹的800万美元是经过一条假消息聚众而来的。1920年,他通过《波士顿邮报》登出了一则不同寻常的报道:“三个月内让你的金钱翻一倍,庞兹在45天内付给投资者50%的利息——吸引了数千名投资者,国际代金券的交易利用低汇率获得利润。”
这条消息一出,波士顿人都疯狂了。尽管会有人心存疑虑,但利润是如此优厚,谁人能抵制这般金钱诱惑?再加上一战刚结束不久,百业俱废,人们需要钱啊!大批投资者就这样一股脑的蜂拥而至。当庞兹利用第二批投资者的钱支付了第一批投资者的利息之后,“第一批投资者获利丰厚”的消息便迅速传播开来!
一个令人炫目的金融传奇诞生了!几乎整个波士顿的人们都争着将自己的钱交给庞兹。随着大量资本的涌入,庞兹很快晋升到百万富翁的行列,到了一年后庞氏骗局东窗事发时,庞兹一共骗取了投资人800多万美元。
邮政代金券的灵感
庞兹的诈骗灵感来源于他偶然发现的国际邮政代金券之间的利率差价。
由于一战爆发,各国利率波动很大。然而,国际邮政货币体系依据的是罗马条约,邮价与各缔约国货币之间的利率是固定的。
举个例子:
1张邮政代金券 = 30分西班牙比塞塔
1美元 = 6.66元西班牙比塞塔
那么,1美元就可在西班牙可购买22张代金券。这些代金券被带到美国后,扣除手续费,这1美元换到的22张代金券再回到美国就变成价值1美元10美分。这可以理解成这22张国际邮政代金券,通过这种金融手段的操纵,可以获取10%的利润。
然而,这种利润空间并不能满足庞兹的美国梦,但是他诈骗的灵感就源自于此。现在的外汇市场利用汇率差价与中间的过桥货币获利的金融理念也是源自于此。庞兹仅购买了61美元的邮政代金券,便放弃了这种操作。他直接进入了资本运作阶段,开始销售金融产品,被他当做融资工具的不是具体的产品,而是他的金融创意。
( 巧舌如簧的查尔斯·庞兹 )
庞氏系列骗局
庞氏骗局东窗事发后,波士顿警方逮捕了庞兹,在9年的有期徒刑期满后,庞兹被驱逐出美国。
但是庞氏系列骗局还在继续。
西方最瞩目的欺诈圣手伯尼.麦道夫
今年520上映的美国新片《欺诈圣手》,讲述了金融巨鳄、前纳斯达克主席麦道夫如何玩了一把庞氏骗局。
( 电影《欺诈圣手》剧照 )
纳德·麦道夫是美国华尔街的传奇人物,曾任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董事会主席,他也是美国现代金融体系的创建者。麦道夫以高额资金回报为诱饵,吸引大量投资者不断注资,以新获得的收入偿付之前的投资利息,形成资金流。
麦道夫一直是华尔街最炙手可热的投资专家,一直到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他面临高达70亿美元资金赎回压力,无法再撑下去,才向两个儿子,也是其公司高管坦白其实自己一无所有,一切只是一个巨大的谎言!
在“麦式骗局”中,诸多知名机构被击中,有西班牙金融业巨头桑坦德银行,此次诈骗案中的风险敞口高达约合31亿美元,有法国巴黎银行、欧洲银行巨头汇丰银行、日本野村证券等等。而这场把众多投资机构与投资者冲昏头脑的“麦式骗局”完全就是另一场庞氏骗局。
只不过庞氏骗局只维持了一年就东窗事发了,而这个模式在麦道夫手里居然被玩转了二十年!
麦道夫高明在其极其光鲜亮丽的外壳,华尔街的精英们也正是震慑在麦道夫纳斯达克主席的光环下。
( 前纳斯达克主席,伯尼·麦道夫 )
麦道夫比庞兹高明在他的骗局被设计的更加的“白璧无瑕”,麦道夫不仅自我追求着完美无瑕的从业记录,保持好的口碑,而且他对外宣称的投资回报率只有每个月稳定的1%-2%。在麦道夫在为自己营造了极好的个人魅力光晕之后,他放出“如果你想投资于麦道夫,那么请你不要问他关于投资的任何问题”的言论。至于为什么在别人不赚钱的岁月里,他可以赚钱,麦道夫则用几个字简单做了解释:“内部消息”。 很多精明无比的对冲基金管理者、专业投资人士,竟也被“内部消息”这几个字轻而易举征服了。
尽管“麦氏骗局”的包装复杂而又神秘,但其运作方式就是简单明了的庞氏骗局。
2009年,伯尼·麦道夫被判入狱150年。但尽管如此,绝大部分的投资人的钱都追不回来了,投资人对他恨之入骨,麦道夫在同年被传讯时,甚至是穿着防弹衣前往去法庭的路上的。
( 麦道夫入狱后,美国费城一位受害者手持标语,写道:“伯尼,现在做正确的事还不晚。跳楼吧!” )
e租宝,中国版庞氏骗局
遥远的东方也不甘落后,上演了一出名叫e租宝的中国版庞氏骗局。
e租宝是“钰诚系”下属的金易融(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网络平台。2014年2月,钰诚集团收购了这家公司,并对其运营的网络平台进行改造。2014年7月,钰诚集团将改造后的平台命名为e租宝,打着网络金融的旗号上线运营。
e租宝以高额利息为诱饵,虚构融资租赁项目,持续采用借新还旧、自我担保等方式大量非法吸收公众资金,一年半内非法吸收资金500多亿元,涉及投资人约90万名,受害投资人遍布全国31个省市区。这就是“钰诚氏骗局”造成的损失。
“e租宝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庞氏骗局。”在看守所,昔日的钰诚国际控股集团总裁张敏对记者说道。
( 几度被各大财经平台争相报道的张敏 )
投资者们可长点心吧
从查尔斯.庞兹被捕到现在也过去了近100年,奇怪的是庞氏系列骗局却愈演愈烈,庞氏们总是换瓶不换药的变着花样的出现,一次又一次蒙蔽住投资人的眼睛。
“1元起投,随时赎回,高收益低风险。”这是e租宝广为宣传的口号。许多投资人表示,他们就是听信了“e租宝”保本保息、灵活支取的承诺才上当受骗的。e租宝共推出过6款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在9%至14.6%之间,这远高于一般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而当年的查尔斯·庞兹所宣称的高达50%的投资回报率,更是让清醒者瞠目结舌。
为什么人们明知这收益不靠谱却依然会受骗?
事实上,在庞氏系列游戏中,骗子一开始会显得非常地守信,入伙者确实能够按时足额拿到收益返还,比如庞兹的第一批投资者,他们都如约在3个月的时间里获得了50%的收益。通过这种手法,庞氏系列游戏的“信誉”就被建立了起来,而尝到了甜头的首批参与者,也会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有意无意的扮演起人肉广告的角色,吸引更多的身边人加入到这个游戏中共谋大业,于是骗局就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可是不能被忽视的关键点就是,庞氏系列骗局是永远都不可能产生财富的!
当一项短期内高投资回报的许诺与承诺者本身的业绩并不相称的时候,投资者就应该想想庞兹的故事、想想e租宝的闹剧。
据说当年庞兹被法庭定罪后,庞兹将一张字条递给了旁边的记者,上面用意大利文写道:“世间的一切荣誉就此成为过眼烟云。”
或许对于庞氏骗子们来说,他们一切的投机手段只是为了竭尽全力争取这世间的荣誉,但当真相大白之后,一切终将化为过眼烟云。唯有脚踏实地的奋斗与至死不渝的爱才是不可磨灭的财富!
( 左为庞兹的妻子罗斯,右为他的母亲伊美尔德。罗斯在庞兹入狱后依然不离不弃,定期去看望他,并照顾他年迈的母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