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孤独埋单:“孤独经济”带来消费行为变迁
2018-01-14 09:51: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为孤独埋单:“孤独经济”带来消费行为变迁

☞ 就像敏感的猎狗,创业者与资本嗅到一个个孤独身影背后的消费商机,将其视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片蓝海,催生出一个个全新的商业模式

☞ 孤独并不代表势单力孤、与世隔绝,孤独者们更期盼有志同道合或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社交,这种需求容易带来城市新的活力

上世纪90年代有一首流行歌曲叫作《孤独的人是可耻的》,20多年后,“孤独的人”已经成为商家心目中最可爱的人之一——因为他们敢花钱。

迷你KTV、一人食、方便小火锅,乃至外卖、手游,这些为孤独人士而生、因孤独人士而火的新产业,把“孤独经济”变成了当前值得研究的现象之一。

职场多有孤独者

近日,中国最大的职场实名社交平台脉脉数据研究院对上万名职场人进行了一次“孤独感”调查。调查显示,61.47%的人,平时会感觉孤独。在孤独感出现的频率上,偶尔孤独的人占51.77%;经常孤独的占27.22%;每天都会孤独的占21.01%。设计师、教师、运营编辑是最容易感到孤独的职业。

同时,白皮书指出,孤独的原因主要是背井离乡、单身、贫穷、没有朋友、事业上受挫折等。

你看,独在异乡为异客,有着漂泊无依的孤独;身在家乡心茫然,有着亲朋好友也无法排解的孤独……无论是不是“单身狗”,孤独,似乎是现代人的常态。

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曾讲过这样一则寓言:很久以前,人类都是“双体人”,有两个脑袋、四条胳膊、四条腿。由于人类的傲慢自大,宙斯把人劈成两半,于是人类不得不终其一生苦苦寻找另一半。但是被劈开的人太多,找到“另一半”成了最难的事情之一,但是孤独的“半人”仍然苦苦寻找着。“半人”这种不完整的状态隐喻着个体永远是未完成的、残缺的,它诉说着人类精神的孤独和人类试图从孤独中走出来的焦虑。

“85后”“单身狗”“彪哥”漂在北京已经快10年了,现在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彪哥”一直在抵御孤独和习惯孤独中徘徊,这两年,他发现自己已经开始习惯孤独了。

“以前我上大学时,一个人都不敢去吃饭。现在,我可以一个人去吃火锅,一个锅底加两荤两素,一碗米饭一碟泡菜,就是服务员要反复来问我是不是一个人。”问的次数多了,“彪哥”也不好意思了。身为重庆人,他不得不跑去吃海底捞火锅,因为那里能泰然接受一个单身火锅爱好者。

“有网友晒过,一个人在海底捞吃火锅时,服务员会在对面座位放一个大玩偶,免得太孤单,我倒是没遇到过。”“彪哥”有点郁闷。不过,今年他发现了一样新玩意——方便火锅,加水15分钟就能吃到热辣的火锅,在家一个人吃正好,吃完连碗也不用洗,的确方便。他说:“我身边很多人都这样过的啊!”

排解孤独“买买买”

挣着不多不少的工资,刷着几千块钱的手机,扎根时快时慢的网络,人们希望有各种方式去排解孤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买买买。

“脉脉数据研究院发现,有57.69%的孤独人群表示,会为了排解孤独产生消费;不确定是否会产生消费,要具体情况具体看的占到26.63%。”据脉脉联合创始人吴晓晶介绍,只有15.68%的调查者表示不会因排解孤独而消费。

如果从耗费的金钱来看,孤独很值钱。在为孤独埋单的人群里,称自己每月大概花费1000至3000元的占比最多,达到41.57%;花费3000至5000元的以34.17%的占比位居第二;花费在500至1000元的占到13.17%;花费在500元以下的占10.65%;为孤独花费超过5000元的占0.45%。算下来,75%的孤独者每月至少花1000元排解孤独。

他们都把钱花在了哪里?

调查显示,49.34%的人把钱用于打游戏,在王者荣耀、魔兽争霸的排位中找到自我;38.33%热衷于购物,期待快递小哥上门那一刻打破孤独;37.67%用于看电影,在他人的悲欢离合中忘记孤独;34.35%化孤独为食欲;34.08%把孤独唱给自己听;33.55%把自己的孤独化为对主播的打赏,在金币和掌声中得到满足。

还有人表示,为了排解孤独养了宠物,要定期在宠物身上花钱,无论是宠物食品、用品,还是去宠物店给宠物做护养等服务;也有的人称,因为在视频网站上度过漫长孤独岁月,所以充值买会员必不可少;也有人会去买书。

网络社交、网购、游戏、外卖,孤独的消费者们让相关企业生意更加红火。

不想下楼、只想独自“宅”家的孤独者,自然也不想买菜做饭,给了外卖行业风生水起的机会。不说一众外卖平台的爆发式增长,就看西贝莜面村这一个商家。2016年6月至今,西贝莜面村在饿了么外卖渠道的营业额增长了15倍,起初一个月100万营业收入,现在一个月高达1500万。由于外卖订单太多,在北京三里屯工体附近,西贝莜面村开了一家外卖专营店。外卖APP刚兴起时,有人预测外卖平台的补贴力度疲软之时,就是外卖开始走下坡路之时。然而,现如今点外卖已经大有跟堂食分庭抗礼之力。

连最传统的房地产行业也被孤独者悄然改变。4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成为房地产商专为年轻人推出的单身公寓。有的开发商还提出组建年轻人的公寓社区概念,在公寓里有书吧、饮吧、食堂等,既方便年轻人生活,又创造年轻人相聚、交友的机会。

智联招聘曾发布调查结果显示,使用社交网站的多为“80后”“90后”的职场人。其中,半数以上人士更将其作为人际关系的主要沟通方式,“网上活跃,网下落寞”成为不少人的现实写照。

“孤独经济”大幕开启

就像敏感的猎狗,创业者与资本嗅到一个个孤独身影背后的消费商机,将其视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片蓝海,催生出一个个全新的商业模式。

这两年,许多超市、商场门口都出现了一个个配着两把高脚椅、两把麦克风的玻璃柜。这叫迷你KTV,除了那些小情侣,经常看到有人一个人在玻璃柜里陶醉地歌唱。2017年中国迷你KTV市场投放量将超过3万台,市场规模将达到38亿元。

人工智能崛起后,买个机器人陪伴自己似乎也是可行的。目前能跑会跳的机器人女友、男友技术尚不成熟,以智能陪聊为卖点的智能音箱已经开始兴起,主打给人们像朋友和亲人一样的陪伴和情感反馈。市场上的智能音箱定价从300元到1000多元不等,有的音箱发布时的定位就是“孤独解药”。

还有一点是大家没想到的,原本特别在意距离感的中国人,变得渴望交流了。短租企业小猪曾经做过调查,2017年,中国人在一人出行时,愿意选择短租的占51.3%。

“出门在外,短租的优势不仅是价格便宜,更重要的是能与房东和其他房客交流沟通,不仅可以排解孤独,更可以感受到温暖。”小猪短租副总裁潘采夫介绍,在对短租用户调研中,小猪短租发现,40%的人喜欢在出行过程中结交不同的朋友;喜欢在出行过程中和亲朋好友在一起的人占到34%;喜欢在出行过程中独自享受自己的时光,不被打扰的比例仅为26%。

“在城市化发展中,孤独经济确实在改变着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带来消费行为的变化。但孤独并不代表势单力孤、与世隔绝,其实他们更期盼有志同道合或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社交,这种需求容易带来城市新的活力。”潘采夫这样解释“孤独经济”下职场人的社交需求。

到底是孤独的人太多,催生了手游、一人食、外卖、单身公寓这些商业模式,还是这些为孤独者提供便利的商业模式加深了孤独感,恐怕注定要成为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未解之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