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有代驾的,
但你听说过有代喝的么?
现在,只要有钱,
甚至可以找人帮你征战酒局,
再也不用醉生梦死小酒桌了……
网上流传的段子变成现实。去年12月28日,做代驾服务的e代驾宣布上线“e代喝”服务:“白酒3斤、红酒3箱起、啤酒一直喝”,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36个城市。如同叫代驾一样,用户打开地图就可随时随地叫人代喝酒,也可以注册成为“代喝牛人”。
“e代喝”上线,遭到了舆论的一片质疑和吐槽。
@可能是个假的微博:喝酒给吃菜吗?
@阿真同學-:花钱买酒再花钱找人喝酒?
@呆鹅咯咯:还不是劝酒文化闹的。
@珮爸:我花100块钱找了个“代喝”,散了的时候,问代喝的,你怎么走啊?他说喝酒了,不能开车了。我说没事,你给我100块钱,我“代驾”。
甚至引起韩国媒体的好奇……
但在1月9日,“e代喝”服务全面下线,在一片争议中,结束了它不到两周的生命。这也是2018年首个公开宣布结束的项目。
随手即可注册 但无人交易
这项代喝服务与e代驾APP相互连接运行,并照搬了后者的实时定位来实现服务,使用方式也与其类似。
定位完成后,用户可按照“按酒量”、“按距离”、“按标签”等标签,针对性寻找代喝者。每个代喝者信息除了头像、昵称外,分别是对啤酒、白酒和红酒的酒量标注。“酒量健儿,冠军级酒场选手”、“酒场潜力股,分分钟创造酒量奇迹”……一个个贴有自己属性标签的“代喝牛人”就在定位附近,有需求就可以通过“给TA留言”与其取得联系。
该平台还有一个“我也能喝”选项,填写昵称、地址、性别和酒量等信息后,就可以完成资料注册,摇身一变成“代喝牛人”。
有媒体曾致电“e代驾”客服热线进行咨询:
1,哪些城市能提供代喝服务?
答:无法选择城市,只能定位附近人员。
2,代喝牛人的酒量是否属实?
答:酒量的确无需经过平台审核、客服也不能看到各自用户的信息。交易双方需私下核实,用户要自己核实确认后,承担风险。
3,目前有多少代喝牛人入驻平台?
答:暂时没有具体的数据。
4,是否有价目表?
答:没有价目表,代喝价格需双方私下协定。
值得一提的是,有用户想找人代喝,却发现总是无人接单。据报道:
1月8日中午,酒量不错的周倩倩(化名)注册成为“代喝牛人”——白酒一斤红酒三瓶啤酒10瓶。
一个小时过去,周倩倩也没有收到任何留言。她还发现,附近有十余位代喝牛人,其中3位头像重合;点进“找人代喝”,即便全部留言,都始终无人回应。
更让人惊讶的是,记者尝试与相隔2米的邻座同事在APP内互动,但对话框始终没有信息。
11日,“e代驾”相关负责人张东鹏称,“e代驾”的后台数据显示,并没有出现一起成功交易。
面临法律层面问题:出了事怎么办?
虽然这可能是一款征服酒局的利器,但让人担心的是:相比代驾,代喝的标准是什么?喝出问题甚至被送进医院谁来担责?这些都涉及众多法律层面问题。
法律人士表示:作为一个新兴的商业模式,目前尚没有现成、具体的法规来约束。所以值得被讨论的点可以建立在万一代喝者出事后责任如何分配与承担上。
这主要分为四个层面:
一是e代驾和代喝人之间关系,两者之间是否签订了合作协议及免责条款,免责条款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二是同桌喝酒的人是否负有法律责任,目前法院针对此类事件判决不一,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主要是基于他本人是否有恶意劝酒、强迫喝酒等行为。
三是雇佣的人在其中要承担哪些责任。
四是政府有可能会考虑公序良俗,全部当事人行为是否有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等。
这也就意味着,e代喝业务虽未受到法律约束,但也有承担相应责任的风险。
舆论重重施压,这会不会是“e代喝”在9日匆匆下线的理由?
9日下午,记者联系上e代驾相关负责人张东鹏,他的解释如下:
“其实这就是个商业活动,希望大家关注到后一笑而过,没有人真正去喝。”
张东鹏坦承,年底大家酒局较多,公司希望通过活动策划让大家意识到“酒后别开车”的理念,结果发现活动关注度确实比较高,违背了当初的初衷,才立刻下架,“也是为了增加e代驾的点击。”——既为噱头,当然就没有真正的技术平台,因此有了无人接单的情况。
但据媒体此前报道,e代驾在上线该功能时曾表示,“e代喝”事实上是以LBS定位为基础,以多种交友策略为形式打造的一个社交入口。对于e代驾来说,能够通过“e代喝”在串联起海量用户社交诉求的同时,杀向社交领域。
有媒体评论道,e代驾转型做社交,应该走正路。设计出这种没有真实需求的“代喝”服务,可能会歪向打擦边球的陪酒、应召服务,这恐怕是饮鸩止渴,会毁了之前代驾业务所积累下来的守法、阳光、专业的企业形象。
emmmm,
想想如果一个聚会,
所有人都叫了代喝服务,
场面也是挺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