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凯:我国就业人口结构仍存在较大问题
2018-01-12 16:50: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孙文凯:我国就业人口结构仍存在较大问题

孙文凯

人大国发院研究员

近期最受关注的经济话题是被称为第四代技术革命的人工智能,人们一致认为其能带来更高生产力和更便利生活水平,同时也担忧其能对劳动力就业可能有较大负面冲击。人工智能技术对不同的人群可能有不同的影响,比如,简单的、重复性的、常规性的工作可以比较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而其他类型工作就比较难替代。因此,我们可以观察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不同类型就业结构,以反映人工智能这种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可能冲击。

我们主要是参考了美国学者Cortes及几个合作者的研究,按照人的工作能不能被自动化、电脑化替代的标准,将劳动年龄人群分为了三大类:从事常规性工作、从事非常规性工作和非劳动者。其中在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工作中,还都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体力和脑力型劳动。Cortes等学者总结了美国过去30多年就业结构的变化,发现由于自动化技术的进步,使得美国的一些程序性的、常规性、重复性的工作大大减少了,当然那些非程序的,需要灵活性、创造性的工作就相对增加,而在常规性工作中被替代又没有成功进入非常规性工作的人群则进入了非劳动力队伍。到了2014年,美国只有略超过30%的劳动年龄人口在做常规性工作,其中常规性体力和脑力劳动者分别占15%和16%;超过40%劳动年龄人口在做非常规性劳动,其中体力和脑力劳动者分别占12%和28%。对于中国,我们针对1990年到2015年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类似计算,发现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和美国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我国常规性工作占比在迅速减小,其中常规性体力劳动占比减小最明显;但非常规工作占比并没有明显增加,而不工作人群比例明显增加。从绝对值看,我国常规性就业占比绝对值到2015年仍然是占总劳动年龄人口的50%以上,而美国1979年常规性工作就已经低于40%了。由于常规性工作容易被替代,这意味着我国可能将面临更大的替代压力。

从分省数据看,基本上所有省份常规性就业占比都在下降,但只有北京上海两个地区非常规性就业占比在增加,这意味着被替代人群更多进入了非劳动队伍。另外,从不同人群看,目前常规性劳动主要是男性在做,非劳动队伍中男性又占少数,即男性较不愿意不工作。这意味着如果人工智能大幅度替代就业,男性将面临更大问题。

按照目前学术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把每一类的职业设定了可被替代的替代率,我们把中国按照相似的岗位,算一下对应就业的人数,结合相应替代率计算每个行业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人数,再加总所有人数,可以大概估算一下中国可能被替代的总就业规模。

我们计算结果发现中国企业内工作人口的总的替代率接近45%,绝对数大概近2亿,其中城镇地区就业就可能被替代1.65亿人口,农村地区私营和个体就业大概能被替代3500万。这个很大的替代率意味着将有很多岗位进行转换。将当前各行业就业占比中国和美国的对比一下,可以看到中国现在就业占比最多的仍然是制造业和批发零售,然后是建筑业,这几个行业就业占比远高于美国。如果将美国作为中国发展未来模板的话,意味着这些行业的就业人口将大幅度减少。

大量未来劳动力可能被替代,将是一个问题,但实际上问题可能不是数字展示或者想象那么严重。这是因为,第一,技术进步本身是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是有市场行为,这是一个好的事情。第二个这个替代会形成一个倒逼机制,让大家进一步改进个人的人力资本培养,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也会进行改变,以更适应社会需要。另外劳动生产力提高了,如果再配合适当的再分配政策,还是能做到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更重要的是,就业替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很长时间的替代期。我们估算如果替代需30年,则每年替代人口绝对值大概为当前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一半,问题并不很大。市场价格调整机制也会让替代过程比较缓慢。尽管有如上理由,中国较高的常规性就业占比仍然使得我们的政策需要未雨绸缪多做准备。

文章来源:中国网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