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磊
频繁看盘会导致投资业绩恶化,这是有实证依据的。行为金融实验和心理实验都有案例。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研究过,频繁评估投资组合的收益会导致更强的损失规避心理,而最终结果是投资收益降低。
频繁看盘或者在开市时间全程盯盘,是投资生手的常见状态。而这种做法不仅无益于提高投资业绩,还会带来太多的负面干扰,导致操作失误。
频繁看盘的背后,是一种恐惧心理,投资者讨厌出现帐面损失,为了证明自己没有“犯错”而不断通过观察行情证实自己。而且还有一些投资者有所谓的“止损”误区,比如股价下跌5%或10%即卖出,及时停止损失的扩大。
事后后悔的表现通常是在操作完成之后,继续观察已操作股票的价格走势。如果没有买入而股价上涨了,就责怪自己之前没有“聪明地买股”,卖出而股价又上涨了,会责怪自己“愚蠢地提前卖股”,错失了这部分盈利。相反,则会沾沾自喜,认为自己非常英明。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形成固化的投资方法,把之前获得盈利的方法认为是正确的,并日后不断沿用;而把未得到盈利的方法认为是错的,日后杜绝使用。
频繁看盘和事后后悔的共同点都是对价格的暂时波动过于敏感。在投资过程中,最容易引发负面影响就是产生过多的不必要的情绪干扰,造成后续判断失误,被市场反复“打脸”,由此陷入错误的恶性循环之中。
人们在看到股票价格波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发生波动,因为这个过程伴随着激素分泌,比如肾上腺激素,肾皮质激素等。人非机器,这些激素自然会调动人体器官,影响大脑判断,引发行为的冲动,进行买卖操作。这种不由自主是需要人为避免的,通常人们做不到在接受这类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情绪稳定。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规定看盘的时间和频次,并严格遵守。
频繁看盘会导致投资业绩恶化,这是有实证依据的。行为金融实验和心理实验都有案例。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研究过,频繁评估投资组合的收益会导致更强的损失规避心理,而最终结果是投资收益降低。
这里要指出的是,我们并不盲目鼓励买入后长期持有的所谓价值投资法。投资者要明确的是,你对所选择股票的价格或者估值判断应该是自认为合理的,即有能够说服自己的依据,而且止损点不是特别容易被触及,比如股票价格通常会上下波动10%左右。而且你的投资周期不是非常短,比如日内交易,或者打算在几天之内完成一个买卖循环。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是没有必要过度频繁检查股票价格波动变化的。只要没有触及止损点,就应该视为随机波动,都不要过度去关注,而影响自己的心情和做出客观判断。现有的软件可以设置止损提示,投资者也可以根据自己习惯的投资周期,拉长察看股价的时间。比如,一般投资周期在1个月左右,那么每3天看一次是合适的;如果投资周期是几个月,每周看一次就足够了;投资周期更长的,甚至可以每月、每季度、半年看一次。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情绪影响。
而事后后悔除了会产生负面情绪干扰之外,还会让投资者产生严重的认知偏差。原因很简单,根据事后的股价表现总结出的“正确结论”,极有可能是错误的。投资者的“事后诸葛亮”式反思,并不能保证下一次采用相反的做法就能得到正确结果。股价波动一般是随机的,特别是在投资者做了细致研究之后,股价仍有很大可能在短时间里不会按照投资者希望的方向运动。比如说,在买入股票或卖出股票之后,股价出现相反走势的概率应该不会低于50%,而这种运动并不能证明之前的做法发生了方向性错误。此时任何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都是不必要,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
投资者应该了解这些心理学和行为金融研究成果,清楚了解作为个人,投资者无法依靠自身控制解决的情绪扰动和认知偏差是怎样产生的,通过规则和纪律,以及正确的方法避免陷入这类误区,持之以恒,应该能够养成良好的投资行为和习惯,对于改善投资业绩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