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经济怎样才能迈出“稳中求进”的步伐
2018-01-12 05:59: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2018:中国经济怎样才能迈出“稳中求进”的步伐

2018年,仍然需要围绕“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做到经济预期要“稳”、政府职能要“转”、调控政策要“准”、结构调整要“早”、创新驱动要“推”、实体经济要“护”、民间投资要“上”、金融风险要“控”,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主委新论

张兆安

2017年,面对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发展转型的背景,中国经济仍然保持在合理的增长区间,体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整体态势。2018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因此,继续推进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之所以取得了良好进展,主要是得益于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平稳向上。2017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比2016年提升0.2个百分点,并且连续九个季度运行在6.7%-6.9%的区间。二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中工业生产反弹且向中高端迈进,服务业主导作用增强;需求结构中消费保持快速增长,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4.5%,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的作用。三是经济质量效益提升。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750.1亿元,同比增长21.9%。四是外贸明显转好。2017年1-11月我国进出口增长15.6%,其中出口增长11.6%,进口增长20.9%。外贸新业态快速发展,跨境电商、生产采购等出口加快。五是新产业、新动能持续发展壮大。1-11月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5%和11.4%,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9和4.8个百分点;1-10月份,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7.5%、14.9%和14.6%,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3.8、1.2和0.9个百分点。1-11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64306亿元,同比增长32.4%,比上年同期加快6.2个百分点。六是物价保持平稳。1-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七是区域经济齐头并进。东部地区新动能加快积聚,转型升级走在前列;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突出,经济增长全国领先;东北地区企稳向好,结构调整初现成效。

目前,尽管全球经济复苏初显,美国经济稳定回升,欧洲经济好于预期,日本经济信心有所回升,新兴经济分化减小,但全球经济低迷状态没有根本性改变,尤其是美国加息、减税、缩表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同时,国内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尚未完成,结构调整任务繁重,能级提升的挑战不少,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仍面临着严峻考验。因此,在新的一年中,仍然需要围绕“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其一,经济预期要“稳”。在宏观经济稳中求进中,稳定经济预期应该作为当前宏观审慎管理的“重头戏”。其重点:一是稳定增长预期。保持合理的增长率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如果这条底线突破,可能会逆转国内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预期,进而产生连锁反应。二是稳定投资预期。当前,投资对稳定经济增长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其中民间投资的走势直接影响着未来的发展预期。三是稳定房地产预期。近期,房价“大起”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在房地产投资、成交量有所下降的前提下,要防止“大起大落”,还需要完善政策体系。四是稳定实体经济预期。实体经济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稳定实体经济企业的发展预期至关重要。

其二,政府职能要“转”。经济预期要稳定,离不开政府职能转变。这种转变的实质,就是要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关键是要抓好两头:一是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突出制度供给,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活市场主体、市场要素的动力、活力、潜力。二是继续拆除各类市场门槛。越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越是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因此,应继续拆除各类市场门槛,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各类证照,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间,统一审批标准,加强基层部门窗口建设,尤其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如上海自贸区试验、“证照分离”改革等,可以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其三,调控政策要“准”。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效,往往体现在政策的“准”字上。具体表现在:一是宏观调控要“稳”。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各个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确实对稳定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稳”字上仍需下功夫,尤其是宏观政策应与微观政策相结合,更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二是微观政策要“实”。针对微观层面企业的各项政策,既要“实”,也要“快”。近年来,由于受到全球市场需求萎缩,以及企业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的生存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化解矛盾和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四,结构调整要“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调整结构。一方面调整结构短期内会影响增速,也会带来阵痛和压力,但不调整就不会有未来,因此,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也要尽早谋划。如上海由于结构调整较早,前些年增速低于全国水平,这几年全国经济增速下降了,上海的经济增速提升和稳定了,说明早调整早得益。另一方面要着力推动产业协调融合发展,正确处理好一、二、三次产业发展的关系,在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同时,推动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推动制造业向先进高端制造业方向迈进。例如,农业的“接二连三”、制造业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等。

其五,创新驱动要“推”。在抓好重大创新项目、创新制度设计,以及“双创”等重大事项之外,一是要对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服务等,实行必要的产业保护政策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为一切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保驾护航。例如,可以探索实行2-3年的产业保护期政策,让吃“螃蟹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激励,解决“谁创新,谁吃亏”的困境。二是要做好创新示范的引领,可以全国“1+ 3+7”个自贸试验区作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压力试验平台,把更多的经验和做法复制推广到全国。三是要推行务实的企业家创新激励机制。企业是否推动创新?创新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关键在于企业家的创新动力,因此,所有的政策必须落脚在企业、企业家的创新动力上。

其六,实体经济要“护”。离开实体经济的全面支撑,经济稳定增长是难以想象的。为此,一是要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化解“脱实向虚”倾向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在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二是要继续推动企业“降成本”行动。目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降成本”行动寄予了期盼,近年来推出的降低制度性成本的举措,如减税减费、降低社保成本等,取得了积极效果,但仍然还有降低空间。如对“双创”企业和产品给予税收激励,继续减少行政事业收费,降低公共产品服务价格,调整社保成本。三是要加快提升民营企业家信心。重塑新型政商关系,保障企业家权利,包括知识产权、财产安全,使其能全心创业、安心发展、恒心安居。

其七,民间投资要“上”。引导和推动民间投资稳定增长,应该成为当务之急。为此,一是要开展民间投资的政策评估。对民间投资政策进行必要的梳理,对不能落地的,要抓紧清理;对没有落实的,要抓紧落地;对需要配套政策的,要抓紧出台。二是要为民间投资开启大门。尤其是一些垄断领域和行业成为了民间投资“死角”,应该逐渐打破利益格局,去除各种潜规则,向民间资本开放,能够公开、公平、公正地竞争。三是要切实解决实体企业困难。不少企业存在着土地和房租贵、税费和人力成本高,以及融资、用工、转型难等,使得民间投资望而却步,影响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其八,金融风险要“控”。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发展的基本方向,还要处理好金融改革创新中的“破”和“立”的关系。为此,一是要管控好信贷资金流向,从源头上保证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适当提高中小企业贷款的比重,着力解决好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二是要防范好各类金融风险,尤其是银行表外业务、中小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三是要处理好金融改革创新的关系,既要鼓励金融改革创新,又要把监管重点放在建立新业务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上,由于金融业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产业,应该在源头上设置准入条件,进行严格的监管,这样,可以防止“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重演。

(作者系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