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载油13万吨的“桑吉”号在东海燃烧
1月6日20时许,巴拿马籍油船“桑吉”号与香港籍散货船“长峰水晶”号在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相撞起火。漏油事故预防和处理再次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
本报综合
全文约2800字 建议阅读 5分钟
“
轮船相撞原因仍在调查中
”
中国交通运输部发表声明称,严重失火船只为“桑吉”号,是巴拿马注册船只,隶属伊朗光辉海运有限公司,载有凝析油约13.6万吨,由伊朗驶往韩国。“长峰水晶”轮则装载约6.4万吨高粱,从美国驶向中国。
事发后,中国交通运输部高度重视,立即对人员搜救和清污工作作出部署。上海海事局在第一时间派出了3艘专业救助船、2艘清污船、4艘过往商船,分区域在现场开展搜救行动。此外,韩国、美国也派出海警船与巡逻机参与救援。
据伊朗港口与海运组织负责人Mohammad Rastad透露,恶劣的天气阻碍了救援工作。由于漏油,船只周围形成了一大片火海,搜救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据中国交通运输部最新消息,“长峰水晶”号上的所有21名中国船员已被救起,船只有破损,但不危及船舶安全。而“桑奇”轮上31名船员处于失踪状态,已经找到1具受害者遗体。
中国海事局已成立事故调查组,有关事故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
暂不影响近海生态环境
”
撞船事故受影响最大的,无疑是航运业。事故发生地点位于上海辖区附近,而上海港又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上海海事局已在“桑奇”号周围划定10海里半径范围避航区。
△事故发生地
另一个牵动人心的便是凝析油泄露。“桑奇”轮上载有13.6万吨凝析油,价值约6000万美元。凝析油是一种密度远小于原油的液体。这种液体挥发性强,入水后会快速挥发,水面残余极少,但比原油更易爆炸,并且燃烧后毒性更大。
国家海洋局相关专家表示,根据国家海洋局现场最新巡视监测结果,发现事故船体右侧有少量疑似溢油。根据目前海上水文气象条件,事故暂不会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据上海海事局消息,在烟台溢油应急技术中心的模拟实验中,由于凝析油极易挥发,泄漏5小时后,海面残存油量低于1%。其它漏油事故后往往能够看到的被黑黏原油覆盖的海鸟、海龟、沙滩,在这次事故中不太可能出现。
另据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消息,事发海域的风向是西北风,基本不会把大气污染物输送到附近任何人口密集的地区。
绿色和平组织东亚分部发言人指出,随着这艘油轮起火,预计大部分凝析油将被烧掉而不是进入水中。然而,如果油轮在油污燃尽前沉没,那么清理程序将极为困难。现在重要的是弄清楚其中有多少油已经烧掉,还有多少油泄漏到了海里。
“
处理漏油三管齐下
”
在原油泄漏处理过程中,国际上普遍根据漏油的种类、地点、方式、规模、轨迹、持续时间以及近期的天气情况采取三种应对措施——围油法、分散剂法以及生物分解法。围油法主要是通过浮漂绳让海面表层上的原油面积不再扩大,然后用清污船吸掉;分散剂就是通过化学物质让原油尽快溶解在海水里;生物分解则培育嗜油微生物来分解石油烃类物质。
而此次东海撞船事故的泄漏油品大大增加了处理难度:凝析油极易挥发,很难通过物理方式围堵移除;分散剂本身就是具有生物毒性的化学品,加上这次泄漏的油品也毒性较强,用分散剂稀释仍难免造成局部的生态破坏;凝析油的成分大多不易被微生物降解,甚至能够杀死微生物,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只能在尽可能的人为处理之后,依靠海洋环境的自净和自愈能力。
相较于海上凝析油事故,陆地凝析油事故处理更具系统化。据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员姚子伟介绍,陆地凝析油事故案例主要集中在管道或罐车运输事故,主要应急措施在防止燃烧和爆炸等消防措施的基础上,进行断油,封堵漏点,对漏油采取喷淋稀释、撒木屑吸收、垒沙土围堰、吸排等措施。
其实,海上凝析油事故还是有章可循的。早在1982年,国际上就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闭海或半闭海沿岸国应互相合作,尽力直接或通过适当区域组织“协调行使和履行其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而后国际海事组织等组织又先后通过了各项国际公约,如《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72年防止倾倒废弃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73/78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等。
记者从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院了解到,我国已具备国际领先的海上溢油收集处置能力。早在2015年6月,由交通运输部组织实施、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牵头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智能化水面溢油处置平台及成套装备研制”项目即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项目验收。
历史上还发生过哪些重大漏油事故
1967年,“托雷峡谷”号油轮触礁沉没,12万吨原油倾入大海,浮油污染了法国海岸,这也被视为现代原油泄漏事件的开始。
1978年,阿莫科卡迪斯号在法国布列塔尼附近海域失去动力,共有24.6万吨轻质原油倾泻入英吉利海峡,所杀死的海洋生物数量比之前任何漏油事件都严重,是油污所造成史上最惨生态浩劫。
1979 年,坎佩切钻油台发生爆炸沉没。此后10个月,约有56万吨的原油流入了墨西哥湾。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雇用了一家公司在1100平方英里的浮油上喷洒化油剂,在德州的海湾边则是使用吸油隔栅和油水分离器来保护堰洲岛的海岸与盐水湖。
1983年,一量油罐车撞上波斯湾的Nowruz钻油平台,造成底部油井破裂。每日有大约215吨原油漏出。由于此平台地点距离战争中心点很近,7个月后,才由挪威公司Norpol动用大量吸油隔栅和油水分离器清理地面漏油。
1983年,Castillo de Bellver号油轮在南非开普敦仅70英里外着火。当时漏出的油不算多,只使用化油剂来处理油污。尽管对当地渔业并未造成严重冲击,但约1500只在附近海岛聚集繁殖的鲣鸟,却受油污侵害。
1989年3月,“瓦尔德斯”号油轮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湾搁浅,泄漏5万吨原油,造成了沿海13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当地鲑鱼和鲱鱼近于灭绝。
1991年,波斯湾战争期间,节节败退的伊拉克军队将油井管道阀门打开,目的是为了减缓美军进攻。约有96万吨原油流入了波斯湾。最后的清理手段是用智能炸弹封闭开启的管道,等待战争之后,多国动用了25英里的吸油隔栅、21台油水分离器,与众多真空吸污卡车清除油污。
1991年,ABT Summer油轮在前往鹿特丹时在海上着火爆炸,原油大量泄漏。由于发生地点离海岸甚远,多数油污都被海浪打散,因此没造成多大生态灾害,也没耗费太多清洁油污费用。
1991年,M/T Haven Tanker油轮由于缺乏维修,终在意大利海岸附近发生爆炸。意大利派出灭火船队,并且在船周围使用长达六英里的充气式围油栏来隔绝油污,剩下的浮油则是动用真空吸污器处理。
2002年,载有7.7万吨燃料油的希腊油轮“威望”号,在西班牙西北部距海岸9公里的海域遭遇风暴沉没,造成大面积油污。泄漏的2.5万吨燃油在海面形成38厘米厚的油膜,破船内还有5万吨燃油沉入海底。
2010年,位于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钻井平台底部油井一度漏油不止。事发半个月后,沉没的钻井平台每天漏油达到5000桶,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为避免浮油漂至美国海岸,救灾人员着手试验烧油,将数千升泄漏原油圈在栏栅内,移至距离海岸更远海域,以“可控方式”点燃,还建造一个罩式装置,把浮油罩起来,而后用泵把浮油抽上轮船。
End
责编 |卢奇秀
这次重组不一样,一批大而强的煤企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