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标点财经研究员 赵春燕
踩雷“侨兴债”,让浙商财险的2017年流年不利,成为2017年唯一一家因为偿付能力不达标而收到监管函的中国险资公司。
《投资时报》对2017年保监会出具的37张监管函进行了统计和回顾并推出《保险监管风云录》专题报道,其中,浙商财险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2017年二季度末,浙商财险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45.4%,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90.79%,偿付能力未能达标,风险综合评级更沦落为D类。针对此情况,2017年9月20日保监会公布了针对浙商财险的监管函,并提出监管措施:一、责令增加资本金,完成增资扩股工作;二、总公司及分支机构停止接受非车险新业务(包括直接保险业务和再保险分入业务);三、停止增设分支机构。
2016年12月,蚂蚁金服旗下理财平台“招财宝”出现债券违约:侨兴电信和侨兴电讯于2014年分别发行的“侨信第一期至第七期”和“侨讯第一期至第七期”私募债无法按时还款。根据产品协议,浙商财险对债券本息到期兑付提供保证保险,因此不得不为巨额理赔买单,赔偿金额本金加利息高达11.46亿元。
据浙商财险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16年四季度以及2017年的前三季度,该公司“支付原保险合同赔付款项的现金”分别增加3.48亿元、0.87亿元、4.09亿元、0.38亿元。受到大额“支付原保险合同赔付款项的现金”的影响,浙商财险在2016年四季度和2017年二季度的偿付能力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
其中,浙商财险2016年四季度的核心偿付能力从上一季度的198.23%降至96.16%,综合偿付能力则从上一季度的266.24%降至157.06%。2017年二季度末该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从上一季度的97.88%降至45.4%,综合偿付能力从上一季度的159.93%降至90.79%,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项指标均未达到监管红线。
“侨兴债”事件对浙商财险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偿付能力上,这只黑天鹅更直接伤害到公司的净利润。据其偿付能力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年浙商财险前三季度末的净利润分别为-1.06亿元、-1.03亿元、-1.04亿元,而“侨兴债”事件爆发后,四季度末该公司的亏损额度猛然增至6.49亿元。在2017年,浙商财险仍旧深陷在亏损的沼泽中无法抽身,三季度末该公司已经亏掉3.87亿元。
与此同时,这一事件也使浙商财险的净资产大幅度缩水。2016年浙商财险前三季度末的净利润分别为12.77亿元、12.81亿元、12.81亿元,而“侨兴债”事件爆发后,四季度末该公司的净资产锐减至7.11亿元。而在2017年的二季度末,这一数据进一步缩水至3.83亿元。
为了应对此次危机,浙商财险被迫启动了增资计划。2017年6月20日浙商财险的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提请审议浙商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增资扩股方案并修改公司章程的提案》,全票通过增资扩股,增资金额15亿元。据其官网披露,这一提案已在同年9月20日获得保监会批复。
浙商财险在2009年成立时注册资本为15亿元,此次增资完成后,其注册资本增加到30亿元。2017年三季度末,该公司的偿付能力已经全面恢复,核心偿付能力及综合偿付能力分别为268.34%、328.34%,远在监管红线之上。2017年12月12日,保监会已解除了对浙商财险实施的停止接受非车险新业务及停止增设分支机构的监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