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成功都是过去式,改革永远在路上
2018-01-11 17:32: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成功都是过去式,改革永远在路上

题记

2017年12月10日,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第二届国家发展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改革开放”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式。本文根据海尔集团总裁、董事局副主席周云杰的演讲整理,经本人确认。

海尔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企业,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几十年来,国家在改革,海尔也一直在变革,我们认为成功都是过去式,改革永远在路上。

海尔从1984年创立至今已经有30多年,从改革开放的维度来看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引进德国标准,改革高点起步;第二个阶段是整合全球资源,全面改革开放;第三个阶段是布局全球市场,创造世界名牌,第四阶段是商业模式引领,贡献中国方案。

第一个阶段:引进德国标准,改革高点起步

海尔刚创业时,正值改革开放第一个阶段,我们有幸成为全国42个冰箱定点企业的最后一个,并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的技术。当时国内市场对冰箱等白电产品供不应求,中国企业的质量意识还很淡薄,部分企业集中上产量而忽视质量,但海尔坚守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没有质量就没有用户。别的企业上规模,而海尔压缩规模,抓质量,所以才有了“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一把大锤砸毁了76台不合格的冰箱,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如今这把大锤已经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因为它影响了那个时代,代表中国制造进入了质量时代。

在这个阶段,海尔树立了一个核心理念:技术上检验合格的产品并不是合格产品,只有用户满意的产品才是合格产品。这一理念的提出和贯彻,使海尔不仅把技术转化做好了,品牌也成长起来了,所以创业第四年,海尔就获得了中国冰箱史上的第一枚国家质量金牌。1991年,海尔决定向德国出口海尔冰箱,但是德国经销商不相信中国产品,后来做了一个测试,把德国市场上所有品牌的冰箱和中国海尔冰箱都揭去商标,放在一起进行试验,结果海尔冰箱获得的“十”最多(八个+号),于是德国经销商才同意进口海尔冰箱,从此,海尔产品一步步进入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

为什么引进德国的技术,德国人还要如此挑剔?因为产品的决定因素不是技术,而是人的素质。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的人的素质不一样,高质量的产品是高素质的人干出来的,所以同样的技术可能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海尔的改革从一开始就不是形式和技术上的变革,而是源自灵魂深处的自我革命。事实证明,哪个企业能够做好自我革命,哪个企业就能走得更远。

第二阶段:整合全球资源,全面改革开放

在九十年代初期,很多企业压缩规模,不敢前进。当时普遍的看法是,中国企业要做好,一定要专业化,不要搞多元化,把自己变成一家百货商场式的企业。

海尔在这个阶段,抓住机遇加大扩张力度,开启多元化经营。1993年,海尔筹建全国第一个家电工业园。在工业园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投资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因为银行收缩银根,出现8000多万元的资金缺口,差点使工业园胎死腹中 。张瑞敏先生执着地认为,多元化是未来的方向,因为用户需要整体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省吃俭用,包括压缩广告费等费用,同时也感谢建行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海尔的支持,使我们渡过难关。海尔工业园的建立和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后来被证明是对的。

1993年,海尔在A股上市,筹集到3个多亿资金,使海尔的多元化进入快车道。1995年,海尔并购红星电器。在并购过程中,海尔并不是按照传统思路注入资金,而是改变红星原来的企业文化,提出8020原则,让关键的少数管理者承担主要责任。同时,张总提出吃休克鱼理论,我们并购那些硬件不错管理不行的企业,我们可以不投资金,而是通过管理模式创新,使企业经过自身变革创造价值。在并购方面,海尔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摸索出一条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的新路,海尔并购红星电器的案例进入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库。在这个阶段,海尔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在全球开放整合资源,并提出,世界是我们的研发部,世界是我们的人力资源部。

在改革的进程中,很多企业倒下了,也有很多新企业诞生了,跌宕起伏,各领风骚。其实市场上永远不缺好机会,缺的是发现机会的眼力和变现机会的能力。今天,我们进入了物联网时代,机会同样很多,但是如何发现机会,如何变现机会,需要每个企业认真思考。

第三阶段:布局全球市场,创造世界名牌

海尔坚持在海外创自己的品牌,而不是做代工。海尔进军海外市场在美国建厂时,正值国内家电业在国内市场很赚钱的时候,也有些企业走出去了,但是觉得做品牌太难,要么选择了代工,要么退回了国内市场,真正走出去的企业数量不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在母国之外创建一个品牌,赔付期大概要8至9年,海尔进入美国市场到第8年才开始盈利,这的确需要很大的投入和很大的耐心。海尔的坚持,为中国品牌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了尊严。海尔已经连续8年品牌零售量全球市场份额第一(世界权威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发布2016年全球大型家用电器调查数据),冰箱、洗衣机、冷柜、酒柜继续蝉联全球市场份额第一,中国家电领域80%的国际标准提案以及80%的国际标准专家均来自于海尔。

1992年,GE想收购我们,结果2016年海尔反过来收购了GE的家电业务。海尔为什么敢坚持,能成功?第一,从理念上,海尔认为,只停留在国门之内,不可能创造世界名牌,必须要到国际市场去竞争才能创造世界名牌;第二,从策略上,海尔制定了分为三步策略,第一步:走出去,走到国际市场,第二步:走进去,进入主流市场的主流渠道,第三步:走上去,变成当地的名牌。

在那个年代,作为一家企业,要么成为世界名牌,要么就为世界名牌代工。中国改革开放的目的,绝不仅仅是把世界名牌引入中国,更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第四阶段:商业模式引领,贡献中国方案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企业一直在借鉴和模仿国际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如今,我们进入了物联网时代,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对每个企业而言需要面对更大的挑战。

在管理模式的探索上,特别是在物联网范式下的管理探索,全球没有样本,没有参照物。2005年9月20号,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提出人单合一模式,希望能把每一个人和市场结合起来,每个员工不是企业付薪,而是用户付薪,让员工的价值和用户最佳体验连在一起,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人单合一模式要满足三个条件:1.始终坚持以“人的价值第一”的核心价值观;2.始终坚持共创共赢的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体系;3.始终坚持自以为非的创新文化基因。为此,海尔花了12年时间建设这个系统,在2017年看到了明显的效果。

我们提出的创客所有制,不同于传统委托代理机制,不同于传统股权激励。只要能为用户创造价值,你就能拥有公司的股份。而且在兑现的时候,不仅与你拥有的股份比例挂钩,更要与你创造的价值挂钩,不能创造价值,拥有的股份再多也不能兑现。海尔创客所有制所倡导的是人人生而平等,不是结果的平均,而是机会的公平。

在物联网时代,中国企业应该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海尔也非常有信心让人单合一走向世界的舞台中央。

第一、人单合一模式在海尔自身得到验证。从经营成果来看,1984年海尔创立时,当年收入是348万元,经过33年发展,2016年海尔收入达到2016亿,利润从1984年的亏损147万,到2016年的盈利203亿。海尔已经从一家传统的家电制造公司,变成一个孵化创客的平台。现在海尔孵化的企业已经有2个估值20亿以上人民币,有22个项目通过过A轮融资。众所周知,创业项目从天使轮到A轮的成功率一般不到10%,而海尔平台上孵化的项目成功率达到48%。

第二、人单合一模式在跨领域得到验证。人单合一模式如今不仅在家电领域成功复制,在医疗、金融和传媒行业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栏目也借鉴了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人单合一模式在跨文化得到了验证。这一模式不仅在中国推行,在美国,海尔把人单合一模式应用到GE家电。GEA并购一年以后,增长大概6%到7%,利润增长达到20%以上,员工活力被激发出来。其实不管在哪个国家,员工都希望得到尊重,然后能有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这是人单合一模式最大的魅力。

物联网范式正在催生全球商业模式的创新,海尔正努力让源自中国的商业模式一步步走向世界。借用北宋曾公亮的一句诗: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海尔愿意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物联网。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