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人民币汇率离岸和在岸两个市场都出现了大跌,离岸跌幅更大超过350点,晚间在岸市场继续下跌,人民币兑美元下跌达0.46%,到6.53070。
这主要是当日市场传言,央行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参数调节后,各报价行不再对上交易日的日盘波幅进行逆周期过滤。
此后,央行对国内媒体的回应是: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去年8月份央行在2017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逆周期因子是这样介绍的:以中国工商银行为牵头行的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汇率工作组”总结相关经验,建议将中间价报价模型由原来的“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调整为“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这一建议得到了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核心成员的赞同,并于2017年5月末由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宣布正式实施。在计算逆周期因子时,可先从上一日收盘价较中间价的波幅中剔除篮子货币变动的影响,由此得到主要反映市场供求的汇率变化,再通过逆周期系数调整得到“逆周期因子”。逆周期系数由各报价行根据经济基本面变化、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自行设定。
从以上表述看,逆周期系数本来就是各报价行自行设定自行调整的,似乎没有变化,但是9日人民币汇率一反近日连续上涨的趋势,出现幅度相对比较大的下跌,说明人民币汇率走势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
首先,从去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已经基本稳定,尤其是去年推出逆周期因子之后,加上美元弱势,人民币汇率趋于稳定,而近期有些上涨过快,人民币去年全年的上涨已经接近7%,外汇储备已经连续上涨达11个月。
人民币贬值预期过强,是央行不愿意看到的,人民币升值过快也是央行不愿意看到的。近期人民币升值过快,很明显不利于中国的出口,这方面已经有学者提出建议:人民币应该适度贬值,以保护出口。
从宏观面来看,今年以来房地产调控幅度较大,房地产交易和投资水平持续低位,供给侧改革导致的大型企业利润改善的趋势已经边际收窄,在全球经济同步复苏的形势下,中国必须抓住这个机遇以改善出口,并保持和全球资本市场的顺畅的资源配置,人民币必然不能因为逆周期因子而再次固定下来,或者单边升值。
有媒体近日在头版刊发文章指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有望加速推进。文章指出,2018年对人民币汇率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中美元指数的走势是其中之一。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改善,人民币有望继续走强。2017年美元下跌推升了人民币汇率,此前估算,2017年人民币全年涨幅超过6.7%,足以抹平2016年的跌幅。文章援引多位分析师观点称,未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仍是大方向,预计将进一步推进。通过利率调整来影响汇率等间接干预方式将被逐渐采用。
笔者认为,至少报价行近期可能误解了央行的意图,在逆周期测算因子系数的测算中,可能还停留在人民币需要升值的惯性思维中。按照货币当局的理解,目前人民币已经单边升值的预期过强,近期报价行的作为显然有悖于央行推出逆周期因子的初衷。
我们再复习一下,央行为什么要推出逆周期因子:根据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逆周期因子设立的意义有三:一是有助于中间价更好地反映宏观经济基本面;二是有助于对冲外汇市场的顺周期波动,使中间价更加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的合理变化;三是完善后的中间价报价机制保持了较高的规则性和透明度。
如果人民币升值过快显然不能很好的反应宏观经济基本面,容易超调,在预期上形成“羊群效应”,人民币升值偏离宏观经济水平太多,也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