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唐福勇
十年前,中国的东莞曾有“世界工厂”之称,因为那时候的东莞充分接受来自港澳台的经济辐射,充分把握承接港澳台产业转移的先机,大规模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东莞奇迹”。
五年前,转型升级成为了东莞的核心命题。也差不多在那个时候,东南沿海的诸多产业也开始向中西部地区甚至东南亚各国进行产业转移。对于东莞而言,从追求发展速度、数量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而今天,这个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将要在中国大地四处开花。
4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处于一个物质极度缺乏的年代。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由一个农业国家逐步向现代化制造大国、制造强国在一步步迈进。其中也遇到了发达国家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困扰,比如环境的污染、资源的大规模开采与低效利用。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对于老百姓而言,何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说白了,是衣食住行不断改善、健康生活不断倡导的发展。
对于今后的高质量发展,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只能落实在行动中,因为任何不真心实意从高速增长的发展思路中主动转向高质量发展,都会被时代的车轮所抛弃,最终无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甚至再次轮回恶性发展的循环之中,不仅人民生活质量难以获得有效提升,还会吞食不遵循科学发展的恶果。比如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如果我们仍只强调中国速度、中国产量,不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大力破除无效供给,不主动化解过剩产能,不主动培育新产能、新动能,则外围国家和市场终将在技术上引领我们,并最终占领我们的市场与消费。这一点,在近40年改革开放中,已经有太多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案例。而唯有自主创新、通过改革发展掌握核心技术并引领先进技术,才能令企业成长壮大、国家富强安康、人民安居乐业。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中国国情,不仅要看到中国发展阶段的变化,也要注意中国全面建成小康还没有完成的任务,对于贫困地区的发展,也不可能一下子从无提升到高质量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地进行扶贫、扶智、扶产。
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可以说,打好这三大攻坚战其实就是在铺平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比如在发展中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了,不就正好说明我们的发展质量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
眼下,中国历经4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的量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中国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是时候以质为先,科学提升发展效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