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岸线过渡为生活岸线,从工厂遍布到行人沿江漫步……岁末年初,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全部贯通,记录着上海发展足迹的黄浦江,在进入新时代之后,正在呈现“绿色”新面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018年1月1日清晨,一元初始,万象更新,上海元旦全民健身活动在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全面启动,这意味着,从上海杨浦区的杨浦大桥到徐汇区的徐浦大桥,共计45公里公共空间成为贯穿上海城市的一条 “绿色丝带”,成为上海寻找绿色新动能的一张新“名片”。
这既是长江经济带开发中一个鲜活案例,也是将绿色理念贯穿沿江开发的具体实践。在上海浦东、徐汇、杨浦等各个滨江开发区域,记者感受到一股股攻坚克难、只争朝夕的干劲,而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则是解决产业发展难点、打通往来通行堵点、消除人民群众心头痛点,让黄浦江两岸再获生机与活力的动力之源。
让市民享受城市美好生活
参加2018年元旦健身活动的市民朱先生告诉记者,2017年上海杨浦滨江就率先开放了公共空间一期示范段,朱先生和跑友们就期盼着两岸全线贯通的这一天:“能和跑友们一起在滨江跑,听涛声阵阵,望两岸美景,喜迎新年,好不惬意!”
“还江于民”是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全面贯通开发的核心理念,如今,市民漫步江边,能体验到一个什么样的黄浦江呢?黄浦江东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贯通办主任孙强说:“黄浦江东岸沿线以‘城市生活与滨江空间交织互动’为核心理念,把浦东独有的连续性高桩码头改成亲水平台,铺设从滨江至内分别为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种通道交织的慢行通道,为人们带来多样的慢行体验。”
在浦东滨江对面杨浦滨江段的杨浦大桥东段桥墩下,100多年前由英国人建造的亚细亚火油站里,完整保留了全木结构支撑的9号仓库,配合桥下的绿地,这里已经成为适合野餐、宿营的亲子乐园。
漫步江边,市民不仅能感受到“江水可近人”,还能享受到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杨浦区委书记李跃旗告诉记者,杨浦滨江的规划,主要是通过对历史建筑的开发利用,结合功能、景观、交通等发展要求来进行的,希望把杨浦滨江段打造成为多样性、智慧型、历史感的城市空间。李跃旗告诉记者,“在杨浦滨江段里,我们也在开展历史遗存保护研究和建设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的研究,能够争取沿着黄浦江杨浦段的优秀历史遗存更好地保护下来,像串珍珠一样把它们串起来,尽可能地把一些好的历史文化遗存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
除了厚重的历史感,市民还能体验到一份沁人心脾的“绿色”,因为绿色发展理念是贯穿浦江开发始终的一条主线。比如,上海黄浦区的南园滨江绿地从建设初始,就立下生态标杆的定位,在集合使用绿荫停车场、雨水回收、太阳能技术等手段的基础上,加入雨水循环系统,有效缓解热岛现象。
在改造中实现产业升级
“我们不仅要让市民享受到黄浦江两岸贯通带来的新景观。”李跃旗说,我们还将以“绿色”为引领,引入能够支撑未来发展的新产业。
记者在上海杨浦区看到,从杨浦区怀德路到丹东路550米岸线沿江地块,已经成为市民平日最爱去的沿江公共空间之一,不少市民在这里拍照留念。曾经的上海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所在地,已经变身成了一个“生态复合型滨江公共空间+雨水湿地公园”。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公司规划发展部部长张洪新表示,杨浦区一方面统一编制了沿岸公共空间和产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思路和办法突破瓶颈,加快土地岸线码头空间释放。
杨浦这一工业老区的新变化,正是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建设的一个缩影。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详细规划管理处处长张帆说,上海把握国际大都市滨水区发展趋势,陆续编制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滨江区域规划,建立了多层次的规划体系,为推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概念方案是一个新亮点,2016年,“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概念方案”开篇布局,详细讲述黄浦江两岸世界级滨水区的规划愿景,向人们展开一幅更开放、美丽、人文、绿色、活力、舒适的江岸画卷。
如果说,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开发重点集中在老企业的搬迁、基础设施改造以及滨江公共环境建设,那么新一轮两岸开发的内涵与要求有了全新的切换:不是大开发而是大开放,贯通开放成为人民群众健身休闲、观光旅游的公共空间。
4年前,上海印发了《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对合理指导并高效推进滨江公共空间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上海徐汇区和浦东新区都在整合创新思路,将工业遗存打造成汇集国内外顶尖文化艺术、时尚设计的文化产业带:余德耀美术馆利用上海飞机制造厂飞机库的大跨无柱空间特点改造而成,原中航油储油罐正在改造建设为油罐艺术公园,原来框架结构的老白渡煤仓已被规划为文化产业基地……
贯通开放过程中,传统的沿江公共服务能级也顺势提升,比如,上海黄浦区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正在集聚形成,可是外马路滨江一带的传统环卫码头仍在忙碌,如何既能保留环卫功能,又能实现滨江贯通呢?经过反复论证,黄浦区提出了“两全之策”——收购附近的一家酒店地块,新建一个垃圾中转站,将水运改为陆运,提升垃圾运输能级的同时,也极大改善了周边景观。
比如,在虹口区国航中心段滨江,黄浦江水被引进商务办公楼区,形成别具一格的游艇港池;比如,浦东滨江,沉寂多年的旧码头仓库则正生长出一片崭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区——民生滨江文化城,建成后将成为黄浦江沿岸45公里范围内最大的文化产业创意集聚园区,其中,曾是亚洲最大散装粮仓的八万吨筒仓改造成为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场后,人流不断、活力重现……
让企业实现创新升级
“黄浦江两岸的贯通是有节点目标的,但两岸功能的提升是个永恒的主题。”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巡视员、上海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朱剑豪说。
上海徐汇滨江岸线长约11.4公里,全部由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建设,公司董事长李忠辉告诉记者,徐汇滨江曾集聚了包括龙华机场、上海铁路南浦站、北票煤炭码头、上海水泥厂等众多工业设施和重要的民族企业,对于这块上海市中心最宝贵的“大衣料”,不能将其裁剪成低价值的“马甲”,要让黄金地块产出黄金价值。
“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推进的不仅是沿岸各区产业的转型升级,更为沿岸的传统企业带来了创新发展的契机。”李忠辉说,龙华机场在徐汇滨江的整体开发中迎来了第二春,产业和业态都发生了变化,以现代航空服务业为核心的特色产业,将抹去人们脑海中对机场的刻板印象。与龙华机场一样,徐汇滨江区域内的良友集团、上海电气等企业集团,都将陆续完成功能置换。
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已经成为黄浦江沿岸企业创新发展的一大思路。除了徐汇区的改造之外,记者在上海黄浦区也了解到,这一区域的董家渡轮渡站等3个原有的黄浦江轮渡站实施创新改造,采用办公与轮渡功能分离方式,保留底层建筑和轮渡功能,外迁办公及其他功能,打造屋顶与天桥相连的观景平台。部分轮渡码头正在和交运部门协商,打造轮渡、旅游、观光、休闲等复合功能,实现“陆上看江”和“江上看陆”的水陆联动。
此外,许多企业还以创新、共享的思路来配合“还江于民”的百年大计。以上海杨浦水厂这一百年老企业为例,为配合贯通开放方案,厂方主动与开发部门协调,将源水管向内移动5米。这样,在与厂区距离3.5米处,一座550米的亲水栈桥联通两头,既保护了水厂建筑和生产安全,又实现了道路贯通。
漫步在这一段新建成亲水栈桥,可以看到片片荡漾的芦苇,可以看到对于历史建筑的精心保护,更可以看到新兴产业的旺盛生机……
朱剑豪告诉记者,未来三年,上海按照“迈向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工作愿景,要把黄浦江两岸打造为“可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魅力水岸空间,成为“全球城市生活核心的美好舞台”;继续稳步推进重点区域的功能开发和建设,实现“出形象、出功能”,初步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一流滨水区域新面貌;还将初步形成丰富多元活力功能,以及面向游憩功能的交通、设施支撑体系。
从宏观来看,黄浦江的开发与保护建设是整个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的一部分,上海在开发建设中的“绿色”探索和实践,也在为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开发带来有益的启发和拓展。
(责编:武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