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学生资助制度科学化规范化
2017-12-13 07:42:00 来源:搜狐财经

  记者观察本报记者 童彤

  将学生身份信息、银行卡号不加遮挡地直接公之于众,一旦被不法分子加以利用,显然会对学生个人乃至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今后,这样的情况将不复存在。教育部日前印发紧急通知,要求全面清理和规范学生资助公示信息,进一步规范学生资助公示工作,切实保护好受助学生的个人信息和隐私。

  通知指出,要清理超过期限的学生资助公示信息。在12月10日前,各省(区、市)教育部门要组织所辖市县教育部门及所属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排查学生资助公示信息,原则上要将超过公示期限的学生资助信息,从教育部门和学校官网上全部撤下;各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全面排查本校及所属院(系)学生资助公示信息,原则上要将超过公示期限的学生资助信息,从学校和院(系)官网上全部撤下。对于公示期内的学生资助信息,必须将公示信息中含有的学生身份证件号码、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出生日期、银行卡号等个人敏感信息全部删除。

  显然,教育部门已然意识到了公众所担忧的公示方式严重侵害学生权益的危害,所采取的措施算是及时妥当,至少可以对存量公示进行尽可能地规范和清理,降低了让不法分子获取学生信息不当得利的风险。在记者看来,不妨将其置于我国学生资助体系中的一个制度环节加以看待,紧急清理和删除敏感信息换取学生和社会的安全,至少可以为我国走向真正规范、科学且带有人文关怀的资助制度体系提供难得契机。

  对于长期的制度建设,通知要求,要进一步规范学生资助信息公示工作。各地各学校公示学生资助信息时,要严格遵循国家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规制度,坚持信息简洁、够用原则,公示受助学生姓名、学校、院系、年级、专业、班级等基本信息,不得将学生身份证件号码、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出生日期等个人敏感信息进行公示。

  此外,对于存在的违规公示学生信息的行为,通知指出,各省级教育部门要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开展“全国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年”活动的通知》有关要求规范信息管理,并结合当前检查工作,做好学生资助信息公示自查自纠,督促相关市县和学校立行立改。以此次全面排查为契机,建立分级负责的长效机制,确保学生资助信息安全、规范,把好事办好。

  可见,所谓分级负责的长效机制首先就是要确保责任到人,毕竟,此次教育部门通知更具针对性地指向了高等教育其间的学生资助,一旦发生损害学生权益需要追究责任时,已然是对成年人的损害,追责理应被置于第一位。通知强调,教育部将对各地、各校学生资助信息公示情况进行抽查,如发现有关部门或学校仍存在公示学生个人敏感信息问题,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予以通报。

  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高等教育期间的资助行为存在需要对受助人信息公示的必要,正是因为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不同于义务教育以及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更多采用政府担负的形式,诸如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形式均对受助人履行契约精神和尽到相关义务作出了约束,但即便如此,也不该以侵害学生权益为代价对学生信息加以不规范、不科学地全公开。

  记者以为,有必要对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作一简单梳理:在本专科教育阶段,我国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征入伍国家资助、师范生免费教育、新生入学资助、退役士兵学费资助、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我国建立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三助”岗位津贴、国家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征入伍国家资助、校内奖助学金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相结合的资助体系。

  不难理解的是,其间无论哪种模式的资助都会涉及认定机制、发放机制以及信息系统的建立,毕竟,信息的准确掌握对于精准资助而言必不可少。此外,需要提醒的是,一直以来,公示的用意在于避免或者提醒受助学生避免出现拖欠助学贷款、骗取助学金的行为。而即便是对于这类行为,也有必要分情况予以应对。比如,采纳近年来专家普遍建议的进一步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实现个人、单位征信体系和社保、医保等体系之间的信息互通。

  近年来,伴随我国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国家层面每年都在确保教育资助资金高速增长。这反映出一个基本事实,即为实现国民素质提高和国家长远发展,经济反哺教育正成为必然。而为达到这一目的,政府显然也乐于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当然,为了确保不断增长的资助资金规模投入能够被科学合理地使用,资助政策和相关制度体系的构建及完善更显必要。至少,资金增长和使用机制二者之间,应该维持共进、平衡的关系。具体到资助信息的科学、安全公示而言,则需要在完善且善用征信体系建设的同时,在减少简单公示带来的一系列不确定性上下更大功夫。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