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卢海宁
随着三伏天的到来,全国各地过去几天热浪来袭,作为季节性快速消费品的啤酒,也迎来了销售旺季。但相较以往,整个啤酒行业的结构正在悄然转变,国产啤酒产能从2014年开始持续下降,与此同时,一大批进口啤酒却在异军突起。
进口啤酒冲击本土品牌,啤酒市场加速下滑
国产啤酒最近有点卖不动了,从2014年开始,国产啤酒产量连续3年下滑,2016年国内啤酒上市公司中,仅两家净利润同比增长。近日燕京啤酒发布公告,关闭部分工厂。而燕京啤酒并不是第一家关闭工厂的啤酒企业,近两年,大量的啤酒企业纷纷关闭工厂,以图转向轻资产运营。其中,华润啤酒率先关闭工厂,重庆啤酒紧跟着关闭了安徽亳州公司,就连国产啤酒领头羊,青岛啤酒也通过搬迁的形式关闭了一家工厂。
与国产啤酒一片惨淡不同,2011年以来以进口啤酒为代表的高端啤酒市场却增长迅速。2011到2016年间,我国啤酒进口量从64203千升快速增长至646384千升,增长近9倍。对此,酒玩家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计飚表示,进口啤酒已从曾经少数人的尝鲜品成为了如今大众消费者日常选择。
因为很多的啤酒知名品牌想要进入到本地,它首先就是要本土化,所以说进行了很大规模的合并。但是经过了大概6、7年的合并之后,随着消费力的提高,对国外一些品牌的了解或者消费之后,实际上在整个市场的大的销量中,也抢占了很多的我们国内产品的销量。
从价格上来看,国产品牌似乎更加“物美价廉”。数据显示,国产品牌啤酒吨价多在2000到3000元每吨,而嘉士伯的吨价为5254元每吨,百威英博更是达到了6383元每吨。价格如此之高的进口啤酒,为何增速迅猛?对此,喜啤士联合创始人王云辉表示,在市场饱和的环境下,工业化啤酒已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产品升级或将成为企业的主要盈利途径。
这个背后也正说明了进口啤酒因为它的多样化,大家肯定是会去愿意尝试一下,也是符合了现在消费升级的一个趋势。特别是我们现在的消费主体已经变成是80后90后,那么大家更是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的这种啤酒。
啤酒消费人群正在呈现“剪刀差”,啤酒界“消费升级”势在必行
智研咨询近日发布的《2017年中国啤酒行业集中度及盈利能力分析》也显示,近年来,啤酒消费人群正在呈现“剪刀差”。数据显示,20到24 岁人群的啤酒消费比例已经从9.48%下降至7.3%,50到54岁人口所占比例却从5.43%上升至7.58%。分析认为,相较于年长者,如今年轻人更青睐餐厅或酒吧的鲜酿啤酒,以及一些10元以上的中高端啤酒。财经评论员余丰慧表示,国产啤酒销量的下滑恰恰说明当前中国消费者消费品质的提升,这也是消费转型升级的一个体现。
我们消费品质提高的话,收入增加,享受层次提高,啤酒这种基础层次的消费是要下降的。过去我们是吃饱喝好就行,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而现在不是了,现在我们要追求享受品,人的形象要好,颜值要高。
也要看到,我国国产啤酒企业正在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中高端产品的布局。例如,珠江啤酒正在力推高端品牌“雪堡”,青岛啤酒近日借力《深夜食堂》电影,推出深夜食堂“深夜罐”啤酒,发力个性化产品。
在过去,可能有人说,大排档才是中国人的深夜食堂。也有人说,要想啤酒卖的好,好天气不能少。然而市场瞬息万变,消费者的需求也并非一成不变。现在,可能只有一杯杯兼具了外观与口感的啤酒,才能满足消费者一颗“嬗变”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