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番“绣花”功夫开展基层扶贫工作
2017-06-30 06:33:00 来源:搜狐财经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李英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在最后五年实现从贫困到小康的质的飞跃,2016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而此次扶贫工作与以往的不同之处是从区域扶贫转向了精准扶贫,从以贫困县为单元到以贫困农户为单元。

  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一线人员,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感受特别深刻,有四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没想到国家政策这么给力,扶持的项目、资金,投入的精力、关注度,都远远超过了最初的想象。第二个没想到,是没想到扶贫工作会这么难、这么累,“白加黑、五加二”变为常规,周末、节假日休息时间几乎没有,全体人员集中攻坚克难做扶贫工作。第三个没想到,是没想到贫困户这么“可怜又可叹”,一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十分严重,甚至为了个人利益“倒退走”。第四个没想到,是没想到精准扶贫工作不仅扶持了困难百姓,还扶持了政府形象,干群互动明显增多,政府形象明显提升,精准扶贫工作成为了拉近干群关系的纽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前往28个省市自治区的30多个贫困村镇进行调研,并且连续三年在新年贺词里谈到“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人大代表团审议时,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为了完成扶贫开发这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不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兑现党和政府的诺言,各级政府都在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如何做好扶贫工作,笔者从基层实践的角度谈几点感悟。

  扶贫干部需要善于发现群众需求,克服畏难心理,解决群众需求。一开始做扶贫工作的时候,大家都感觉很“扎手”,没有思路,不知道如何扶贫。现在回头看,就是因为当时没有俯下身,真真正正地贴近扶贫户,去发现需求、了解需求。对群众需求不敏感,就不能有效解决群众困难,更谈不上扶贫致富迈小康。能发现需求,有畏难心理,不去解决需求,也同样不行。海南省保亭县什玲镇某村有个第一书记,是海南省政府办公厅的同志,他来了之后,经常跑上跑下,有时候没车,他会步行下村,穿着雨鞋,一把伞两条腿就那么下去了。等他离任时,这个村就有路灯了,污水也有地方排了,老旧的电网也即将改造,而且成为该县第一个成立村级光伏电站的村庄。这就是实实在在让群众受益,真真切切让群众感受得到的变化。为什么像路灯这样的基础设施一直没有解决,因为没有弯下腰去感受,没有发现需求,就提不出需求,更不能解决需求。所以,扶贫干部在工作中,要思路开阔,对贫困户的了解要细致,对他们如何发展要有思量,“因户施策”,根据家庭需要提供对应的解决方案,而不能随大流,这也是“一对一”精准扶贫的初衷。

  扶贫政策要有稳定性。中国有句老话叫“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扶贫过程中也一样,应该保持扶贫政策的稳定性,减少不必要的纠纷。以危房改造为例,保亭县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D级危房补助金额为5万元,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D级危房补助金额为6.2万元。政策一下来,作为帮扶人都心里犯嘀咕:一年比一年高,会不会造成大家的观望心态,认为后面的补助会越来越多,反而不想做?而且,2016年的贫困户心里会怎么想,会不会认为当初鼓励他们盖新房是害了他们,是为了帮扶人自己完成任务,为了政绩?后来,经过计算,发现农户自费的部分是没有变化的,没有不均现象,就松了一口气。新的政策既保证了针对不同贫困户政策的弹性,又保证了公正公平,说明上级制定政策都是经过研究考证的。许多时候,往往会因为考量不够,产生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加重工作的难度,所以,扶贫政策要精雕细琢,深入论证,不能盲目。

  扶贫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精准扶贫,就是意在改变以往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精准发力、聚焦聚力,就是要让好的政策找到对的人。扶贫一线的干部,主要承担的是“绣花针和线”的角色,是执行者和落实者,针往哪里穿,线往哪里走,还是主要看“绣花”的人。所以,顶层设计很重要。当然,新的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摸索中前进的,出现错误和反复也是正常的,基层干部也要摆正心态,有好的经验教训积极总结上报,避免扶贫路上走弯道。但是,换个角度来说,基层干部也可以成为“绣花”人,而且最好是“绣花”人,因为作为扶贫户直接帮扶人,最了解扶贫户的需求,最能客观合理地制定帮扶计划。但往往基层干部缺少资源,也缺少能力来解决问题,主要依靠的还是上级指导,这样随大流的情况就比较普遍。而无论是绣花人,还是针和线,都要求稳和准,都要求眼明心细,都需下一番苦功夫,扶贫干部应该明确这一点,敷衍塞责的行为要不得。

  扶贫工作不可操之过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曾表示,有两种情况,都是不正确的,需要纠正。其中一种就是层层加码。省里说是2019年,市里说2018年,县里说2017年,诸如此类的。凡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层层加码的,必然后面会出现“数字脱贫”,对于这种现象是要纠正的,必须是真正的脱贫,实事求是。现在,地方都在加大力度扶贫,任务一级一级下来,责任重如泰山,干部“压力山大”,有时候几个月连续作业,白天上班,晚上夜校,周末加班,节假日又要迎接检查,导致对扶贫工作失去了激情,进而产生负面情绪。面对特殊时刻的特殊任务,党员干部是有责任有义务承担的,但是领导要体恤干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操之过急反不如稳扎稳打,要给干部工作的空间;干部也要理解领导,扶贫工作不能打折扣,时间短任务重,不举全力不能实现质的飞跃。所以,扶贫工作需要上下一心,凝心聚力,有节奏有效率地稳步疾行。

  扶贫工作重在做好群众工作。长期以来,政府在扶贫方面“输血”多于“造血”,重视短期效应,又加上农村教育水平偏低,农民文化素质、思想觉悟和发展意识个体差异大,贫困群众尤其突出,所以贫困群众自我主动性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举个例子,今年有个贫困户想申请政府免费危房改造,但因为宅基地证与兄长在一起,需要到国土局分证,这个贫困户就说太麻烦了不想办了,而且以后的扶贫工作都不参加了。实际上,从村里到县国土局车程不到半小时,并且镇里每半小时有一趟公交车到县城,这又谈何麻烦?而不参与扶贫,威胁的又是谁?扶贫先扶志,没有自我发展意识的贫困群众,是很难彻底脱贫的。扶贫干部遇到发展意识强的贫困户就可以按照需求顺利地进行扶贫工作,遇到发展意识弱的贫困户就要作足思想工作。同时,扶贫干部心态要摆正,不能短视,不能给农户留下“为了政绩,扶贫干部什么都要替我做”的错误认识,这样会加重他们的“等、靠、要”思想,造成恶性循环和工作被动。至于如何做群众思想工作,一位受访者曾说:“农民的思想工作是不容易做的,你给他们做工作,必须让他们思想上能够接受。把思想工作做好了,什么都好办,农民就佩服你,支持你工作。农民是非常实际的,他就看你能不能做事,能不能公道。只要做到这两条,什么问题都好处理。”所以,我们做思想工作,就要身体力行,公道办事,多学习多思考,让群众信服,才能得到群众支持,树立威信,才能把想法变成现实。

  扶贫难,越往后越难,为了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17,需要我们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

  (作者单位:海南省保亭县什玲镇政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