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丨大众化的民间创新“长”啥样
2017-05-29 11:14:00 来源:搜狐财经

——安徽民间创新调查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永群 ■查刚

  5月27日晚间,国内儿童内容品牌“凯叔讲故事”宣布完成了由新东方领投,挚信资本、浙数文化(原浙报传媒)和艾瑞资本跟投的B轮9000万元融资。同时,“凯叔讲故事”还与语音合成和人机交互的企业科大讯飞的“配音阁”达成了战略合作。也许不久的将来,给孩子讲故事的已经不是凯叔的声音,而是用机器模仿出来的孩子父母的声音。

  此前一天,5月26日上午,在贵阳召开的2017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当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致完开场辞,背后的屏幕上立刻出现了一行中文。在中文字幕的下方,英文翻译也同步出现。以“民间创新”姿态出现的科大讯飞,独家研发的讯飞听见智能会议系统,最早于2015年全球首次推出。该系统融合了科大讯飞的语音转写识别、篇章级处理方案、自然语言处理、阵列解混响、口语化风格处理以及声纹识别等技术。经过两年多不断的技术更新,如今讯飞听见的中文语音转写准确率已经达到95%以上,并且能够实时翻译成英、日、韩、维吾尔语四种语言。

  科大讯飞不是独例,华为已宣布开始向苹果收取专利费。身边这些真实的创新故事在解说着一个事实:创新,高手在民间。而除了这些高大上的创新,民间的创新到底是什么样?有什么样的特征?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安徽进行了调研采访。

  创新从娃娃抓起

  今年10岁的白浩天是合肥工大附小一名小学生,学校每周都有一次机器人兴趣课,那是他的最爱。说起对孩子的科技创新培养,白浩天的妈妈坦言,最初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培养,只是孩子从小就喜欢拆装玩具,对一些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上小学前第一次带孩子去科技馆,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一有空就被央求带他去。慢慢地,白浩天的妈妈开始总结经验,给孩子买一些科普读物,选择玩具也更加有针对性。“但这一切,都没有在学校课堂上学得好,因为小伙伴比较多,孩子玩得更起劲,这让孩子觉得创新意识和学语文、数学一样重要。”

  今年25岁的杨前进曾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比赛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2016年9月,杨前进和同学一起成立了合肥合浦思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并入驻常青创客·梦空间,申请了6项专利,并成功引入安徽银汉投资公司种子期投资500万元,公司研发的机器人产品开始引起市场关注。白浩天所在的学校的机器人产品,就是由杨前进公司提供的。

  “我们与学校合作,成立了机器人俱乐部,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梯次’培养。低年级学生会从给机器人搭建零部件开始做起,在操作的过程中,老师会将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诸如杠杆、滑轮等渗透到教学中。虽然孩子们对这些原理可能不了解,但是因为之前体验过这些实验,等到他们真正在课堂上学习到这些知识的时候会非常轻松。”杨前进说:“高年级的同学则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程序的录入,今年FLL项目(是一项引进的青少年国际机器人比赛项目)的主题是‘无界课堂’。在一个事先预定好的场地内,参赛者根据要求完成指定项目,诸如让机器人去图书馆、运动场,每个项目完成后会有相应的分数。”杨前进告诉记者,近几年,他们已经同合肥市十几所小学对接,机器人课堂非常受欢迎。

  谈到对小“创客”们的培养,杨前进认为,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孩子们聚集在一起,他们会更有共同语言。这些孩子中,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执行能力强,通过他们的配合,思维方式的多样性会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这是一种智慧的叠加,而且“1+1>2”。

  5月19日,合肥市暨包河区2017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在常青街道淝南家园科技广场举行,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杨前进的指导下,一群小学生正组装一个主体约有50厘米高的罐子型机器人。机器人的顶部放一个漏斗形的装置,罐子底侧还有一条管子延伸出来。手一靠近漏斗,漏斗上面的盖子就会自动打开,“平时,厨房垃圾就可以放到这里来,机器人设置了处理装置,垃圾可以立即处理,处理完了直接通过管道排出去。”杨前进介绍,这个装置就是希望经过处理减少厨房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此外,通过组装机器人能让孩子们从感官上了解物理知识、数学知识。

  “创新要从娃娃抓起,需要从社区起步,大的创新是创新,小的改进亦是创新,相较于产品,理念培养更重要。”杨前进说。

  小微力量持续壮大

  32岁的高原从来没想到自己会成为30名安徽省“发现双创之星”候选人之一,而且会有机会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银监会等14个中央部委的领导谈创业中最需要国家提供什么样的政策支持。等到同样机会的还有袁静,已经怀揣了20年的创业想法,2014年终于迈步。袁静也是安徽省的“双创之星”候选者,70后的他在创业者中算是“老大哥”,名单上年纪最轻的创业者是1992年出生。

  高原2008年辞职在家乡开竹制品加工小作坊时,他不会想到7年之后,会成为安徽省“双创之星”的候选人。高原是安徽宣城人,2006年大专毕业之后开始在贸易公司上班,但是不安分的他一直希望鼓捣点自己的事情。高原的父亲告诉他,想创业可以,但是必须是对自己要做的事情非常熟悉,才会让他觉得有谱,也才能得到他的支持。高原工作的贸易公司主要从事竹制品的加工出口,他每次跑业务的时候都会在工厂多呆一两天,仔细琢磨竹制品的加工工艺和公司的运作方式。2008年,他觉得自己能够独当一面了就辞去工作,在家乡开了一个竹制品加工的小作坊。

  从小作坊做起,逐渐有了起色后,高原决定把企业扩大。2010年,高原拿着当地政府担保的40万元免息信用贷款,加上自己筹措的资金,在泾县创办安徽鸿鑫竹业有限公司,加工各种竹编篱笆、护栏、果园竹架等产品,并出口到欧洲、美国等20多个国家。生意越做越大,高原盖起了好几幢厂房,也终于把自己的办公地点从厂区门口的保安室搬进了自己的办公室。目前,高原的鸿鑫竹业已经成了安徽最大的竹园艺产品生产基地。

  1000名创业者、50个创业项目。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创办的“常青创客·梦空间”成为安徽首家由政府主导的创新创业平台。包河区常青街道办事处主任沈常清告诉记者,短短两年间类似的成功孵化案例不胜枚举,目前,他们引入安徽投资俱乐部对空间进行市场化运营,带来包括专业辅导和投融资对接在内的专业创业服务以及安徽创客大赛、安徽创业学院在内的品牌活动。

  丁盯智能是一家以研发智能家居安全产品和技术为主的科技公司。2016年,丁盯智能作为合作伙伴入驻绿地创客(合肥),很快就与绿地集团达成深入紧密合作关系,该公司产品推出后三个月拿下了超过3000万元行业订单,并与链家、途家等大型资产运营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包河区浓厚的创新氛围,甚至吸引了包括微软云暨移动技术孵化平台、甲骨文软件技术人才创新基地等落户包河。2016年,软通动力合肥公司(乐业空间)、武汉光谷、万创云谷等众创空间先后开业,包河区在合肥市正式备案的众创空间达到9家。

  今年5月,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在我国研制成功。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继2016年8月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之后,在量子信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潘建伟预测,中国有望在今年年底制造出能与通用手提电脑计算能力相比拟的量子计算机,并计划在2020年制造出超越目前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实现“量子称霸”。基于潘建伟院士团队实用化量子通信技术成立的科大国盾量子公司,已经在安徽合肥实现了产业化。

  相比于量子领域的“巨无霸”,杨前进们的“小个子”创新走进每家每户,让创新从不食“人间烟火”到接地气,其背后是安徽民间创新力量的“苏醒”与壮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帅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 相关阅读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