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刀
徐奇渊
关于中国在国际发展领域的三种误解和三种批评
背景介绍
全球发展中心(CGD),位于美国华盛顿,是一家独立于美国政府的智库。2003年,CGD开始发布“发展职责指数”(Commitment to Development Index, CDI,也被称为致力发展指数),以评估21个OECD成员国在全球发展方面的成就。这项评估内容不仅仅考虑了经济援助,还包括了贸易、投资、移民、环境、安全与技术等政策领域。CGD的这项评估工作,推动了OECD国家更加全面地完善其国际发展政策。在2017年初宾西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全球智库排名报告》(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中,CGD在发展政策领域排名第19位,在国际经济政策领域排名第26位。
2017年5月12日,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的会议上,美国全球发展中心(CGD)发布了关于多边开发银行(MDB)的研究报告,并且介绍了特朗普对美国国际发展政策的调整。笔者参加了会议并做主旨发言,内容包括两方面:
“
其一,澄清国外观察者对中国在该领域比较优势的3个误解:(1)高估了中国国家能力。(2)觉得中国的外汇资产很多,中国在资金方面有比较优势。(3)觉得中国在技术方面没有比较优势,只有发达国家才具有技术优势。
其二,分析西方社会对中国常见的3种批评:(1)在国际发展领域,中国能提供什么(what)?仅仅是钱吗。(2)怎么提供这些钱(how)?标准和规则的问题。(3)为什么提供这些钱(why)?动机的问题。
”
下面是根据笔者英文发言所整理的内容,有的部分作了完善,也有部分删节:
非常荣幸参加这个会议,有机会和大家做个交流。刚才,Nancy Birdsall介绍了CDG团队关于多边开发银行(MDB)的研究报告。正好,哥伦比亚大学的Stephany Griffith-Jones教授,也带领了一个团队,对7家国别开发性金融机构(National development Bank, NDB)展开了研究,我参加了这个团队,并负责关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研究。4月下旬我们刚刚在华盛顿发布了这个报告的初稿。我们这项成果将于今年底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所以这两项关于MDB、NDB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姐妹篇,互相呼应(正好CDG的主席Nancy Birdsall和Stephany Griffith-Jones教授也是互粉)。
另外,Scott Morris刚才也给我们介绍了:在多边开发银行(MDB)政策安排当中,美国白宫、美国财政部的关键人物(key actors);以及美国政府在国际发展政策框架中的预算削减情况(分国别、分机构)等等。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美国那边的国际发展政策。下面我想从两个角度来展开,让美国方面也能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国际发展政策:一是在国际发展领域,西方社会对中国比较优势的3个常见误解;二是关于中国国际发展政策,西方社会中最常见的三种批评。
首先是在国际发展领域,西方社会对中国比较优势的3个常见误解:
一是觉得中国太有钱了,二是中国技术不行,三是政府力量太强。所以中国在国际发展领域取得的成就,是靠钱、靠政府强推,而不是由于中国的技术有优势。这些观点存在一些误解:
第一,高估中国的资金实力。2015年4月28日,日本的安倍首相访问美国,事后美日首脑有个新闻发布会。在会上奥巴马总统提到,中国真是有钱了(China has got a lot of money)。这也是外界很多人对中国的印象,中国政府的外汇储备一度高达4万亿美元,现在虽然降到3万亿,也仍然是全世界最高的。日本第二多,也不到中国的二分之一。中国大概拥有全世界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外汇储备。
但是,我们看一个国家到底有没有钱、到底能够动用多少海外资源,应该看这个国家的海外总资产,这是一个更完整的口径。外汇储备,只是一国海外资产当中,政府所拥有的部分。那中国的海外资产总额有多少呢,6万亿美元,似乎很多。不过,法国是7万亿美元,日本是8万亿美元,德国将近9万亿美元,英国将近14万亿美元,而美国则是24万亿美元。可见,中国的海外资产当中,官方储备所占比例高,但是实际上中国能够动用的全口径海外资源,远不及美英等国,和美国不是一个数量级。
但是这种结构性的特点(外储占海外资产比例高),决定了中国在国际发展领域,主要是政府发挥作用,并且资金会比较集中于某些地区、某些国家、某些项目上,从而也比较容易招致国际社会的关注、甚至批评。而西方国家不同,除了政府之外,一些非政府组织(NGO)、企业也有大量的海外存在,而其活动往往是比较分散的,相对而言不容易引起那么大的关注。所以这是第一个误解,实际上中国并不是很有钱。
第二个误解,外国观察者高估了中国政府在国际发展领域的作用,认为中国在该领域的影响力迅速提升,主要是因为国家能力的使用,甚至有一些阴谋论的观点。而实际上,中国相关部门之间,包括国际发展政策涉及的多个部门之间,一直在协调、合作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在中国对外援助、国际发展政策领域,商务部、外交部、财政部、包括发改委,这些部门之间的协调就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这方面的政策效果也面临着一些困扰。在这方面有不少的讨论和研究。此外,关于从阴谋论角度猜测中国政策的想法,在后面第二部分我还会进一步正面回答。
第三个误解是,西方观察者认为中国在技术方面不行,没有比较优势,所以中国近年来影响力提升,主要还是靠前面提到的砸钱、政府力推。对于这种误解,首先得承认,中国在很多领域,还仍然没有达到全世界的技术前沿水平。但是中国的技术创新和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技术创新,更多是包容性的创新(inclusive innovation)。这种创新的特点是,技术水平、甚至产品质量未必达到世界的领先水平,但这种技术是低收入国家用得起的(affordable)的技术。这种技术是在质量和价格之间做出了某种权衡 、折衷(tradeoff)。这是一种好的权衡,现有的技术因此有可能惠及更多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群体。有很多中国企业,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这种性价比高,具有普惠性的创新,是中国在国际发展领域影响力迅速提升的重要原因,这已经成为中国比较优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靠的是技术优势。
下面再谈一谈,关于中国国际发展政策,西方社会中最常见的3种批评。
首先,在国际发展领域,中国能为世界提供什么(what)?一些批评人士认为,中国能提供的仅仅是钱。甚至有一位欧洲人对我的朋友讲,我喜欢的是“中国钱”,而不是“中国人”。我同时严重怀疑,他所说的“中国钱”应该是中国的美元,而不是中国的人民币。他说的也不无道理。现在,中国的国家开发银行总资产已经达到14万亿人民币,超过2万亿美元,是世界银行资产的3倍,是全世界最大的国别开发性金融机构。但是我们也知道,世界银行是知识的银行、是智慧的银行,不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资金,而且还提供知识、经验,以及发展的理念和模式。
那么反过来看一看,除了钱,中国还能为世界提供什么?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建设当中,已经开始具有很多带有中国特色的因素,工业园区、五年规划、招商引资、甚至是土地财政。但是,关于是否存在“中国模式”、是否存在“北京共识”,这些问题在中国国内也有很多的争议。我们正在回顾、反思、争论,随着这些问题思考得越来越清楚,中国在国际发展领域也将输出更多的经验、更清晰的理念。中国的国家开发银行,也成立了研究院,并且也正在打造知识的银行和智慧的银行。中国在国际发展领域,将会提供更多资金以外的支持。
其次,在国际发展领域,中国怎么提供这些钱(how)?这就涉及到了标准和规则的问题。比如,人权、政府的良治、透明度、反腐败、环境保护,这些都是西方国家在国际发展领域推行的一些规则和标准。在这方面,中国经常受到一些指责。不过我们看到,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分歧正在明显缩小。
在亚投行的发起成立过程中,中国真诚地邀请西方国家参加,包括邀请美国、日本参加。中国参与筹备的过程中,亚投行的环评专家、法律问题专家也都是从美国或者世界银行请来的。在气候变化、碳排放问题上,中国的态度也非常积极,去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批准中国加入巴黎气候协定。中国在这方面的态度,甚至比现在的美国还要更为积极。
最后,中国为什么提供这些钱(why)?这是动机的问题。在中国,不乏从阴谋论角度来解读美国政策的人。反过来,在美国和西方社会也有人这样来看中国。一方面,这是西方观察者高估了中国政府的国家能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心理焦虑。
举个例子,过去10年不到的时间里,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金额超过3万亿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有的西方学者就猜测,中国和这些国家签署协议,是不是出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的目的?是不是为了扩大人民币的影响,实现一些政治目的?于是就有外国学者,借用了国际贸易当中常用的引力模型,对中国人民银行是否签署互换协议,以及签署互换协议的金额进行了分析。结果他们发现:签署国家的经济体量、和中国的空间距离、和中国的贸易关系,这些解释变量都是显著的。而非经济因素的变量并不显著。因此,这项研究说明中国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完全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行为,并不存在阴谋论所期待的结果。
我就介绍这些,希望这些解释有助于美国学者理解中国的国际发展政策。
注:本文已经发表于澎湃新闻,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欢迎大家订阅:“何帆大局观”
何帆工作室
微信号:hefancass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何帆工作室成员原创稿件,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版权,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