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调开展“债券通”的深意你都读懂了吗?
2017-05-23 17:53:00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 苏培科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5月16日,中国央行与香港金管局宣布即将开展“债券通”。应该说中国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但对国际市场风险的评估和潜在的风险隐患最好建立应急机制,避免措手不及和引起系统性风险。

  债券通的获批将大幅促进境内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是中国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的又一举措。中国债市的对外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纳入SDR之后的必然之举,否则大量走出去的人民币缺乏投资渠道和汇率对冲手段,很难留在海外。所以,在海外增加人民币计价的人民币资产投资渠道是不二之选。

  其实,中国债券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磨合对接一直在进行,去年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已向国际投资者开放,前些年中国也默许国内企业赴香港发行点心债和各类债券,数量不下几百只,只是没有明确两地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的规则。笔者以为,目前高调在香港开通“债券通”,其意在明确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和高调强化人民币的投资渠道,打消海外人民币持有者的顾虑。同时,“债券通”的开通又进一步强化了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将给香港金融市场带来很多潜在机会。

  当然,“债券通”对境内投资者也同样重要,将扩大其投资境外债券的渠道。目前,境外债券投资因QDII和RQDII额度几乎全部用完而受到限制,“债券通”开通后估计资金南下压力将大于北上压力,预计外汇管理当局对于境外投资品的管理和外汇流出的管理依然会趋于谨慎,很有可能会先开通北上通道而后开通南下通道,但这为未来打开了一种可能。

  笔者以为,中国之所以要开通“债券通”,主要是为了对冲人民币回流的压力,而吸收了境外债权人和债券投资者,对国内的债券风险也是一种转移。由于债市的相对封闭,目前中国的债务风险主要靠国内自我消化。截至2017年3月末,我国债券市场托管量达到65.9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三、亚洲第二。虽然截至目前,已有473家境外投资者入市参与,总投资余额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但当前境外投资者参与内地债市程度很低,仅在1.2%至1.3%。与其他开放程度较高的国际市场相比,我国的差距还较大,而我国持有的境外债券比重较高。另外,国内债券的可流通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也相差数倍,因此提高我国债券市场的市场化比例和国际化比例迫在眉睫。开放债券市场有助于提升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也有利于理顺体制机制,健全债券发行评估,避免垃圾债蔓延而影响信用体系。

  中国债券市场与国际市场接通之后,国内企业、金融机构的发债一旦走向国际市场,其利率水平自然会被逐步拉低,这有利于倒逼国内资金利率的下行,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目前的高利率水平对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发展是不利的,通过与香港市场的互联互通从而接通国际市场,对中国金融改革和中国债务状况改善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实体经济的资金使用成本降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以缓解后,诚信度高、资信状况好的企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融资成本和利润空间逐渐拉开后,也会倒逼国内的金融市场走向规范和理性。

  对于香港市场而言,中国债券市场的开放体量远远大于目前的“沪港通”、“深港通”,如果香港的金融机构能够把握这轮“债券通”的机会,能够充分对接好国内的企业融资需求和国内债券市场开放的投资需求,能够及时与国内金融机构高效融通,未来的发展机遇和盈利空间会很大。对此,香港的金融管理当局早就意识到了,早在去年11月香港金融发展局就发布了一份《有关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债券通”的建议》,从可行性、实施方案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债券通”的理念和机制。他们建议,对于场内交易,可沿用沪港通模式,即允许内地和香港投资者互相进入对方的场内债券市场,但债券的交易范围只限于在两个交易所中那些面向零售投资者的债券,以及在港交所以中央结算系统(CCASS)交收的债券。在场外交易方面,建议允许内地及香港零售投资者,通过在内地及香港的指定银行开设一个特别的交易账户,来买卖对方的场外交易债券。显然,香港市场已经有所准备,只待发令枪响。

  但对于内地金融管理当局,我建议应该全面研究“债券通”开设后的各种机会和风险,应尽量避免再像以前那样“摸着石头过河”,避免历史遗留问题。(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苏培科,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境内外多家主流财经媒体的专栏作者。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