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带一路”上的民族品牌(上)
刘然 刘洋
在我国,有超过1/4的蒙古族生活在内蒙古,而在内蒙古,有1/3的蒙古族生活在通辽市。
当“十三五”的春风吹遍科尔沁大地,有着59年建校史的内蒙古民族大学一如既往地充满着学习的氛围,蒙医药博物馆广场,奔腾的4匹蒙古马象征着学校不断前行的脚步,正如内蒙古民族大学校长陈永胜所说,驰而不息的蒙古马精神推动着学校的全方位发展。通辽并不是大城市,但内蒙古民族大学却是内蒙古唯一一所综合性民族大学,而打造民族品牌一直是所有民大人追寻的梦想。
民族聚集地 传承蒙医药千年文化
走进蒙医药博物馆,蒙医药的千年积淀在这里凝聚,没有围栏,这座蒙医药博物馆向世界敞开。
博物馆门口,数字投影会指引你行走的路线,大数据的现代手段开始应用在这个展示千年蒙医药医学的博物馆。蒙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博物馆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馆内设蒙医药历史文化、蒙药材及方药、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矿物标本五个展厅,随行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这里的镇馆之宝都与蒙医药有关。
蒙医药专业历届毕业生合影,讲述着内蒙古民族大学推动蒙医药发展的艰辛历程,也代表着蒙医药翻开崭新的篇章。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曾在这里表示:蒙医药是蒙古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蒙医药为民族同胞的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如果你要问,蒙医药里有多少味植物可以用药,没有人可以回答你,因为只要是植物,在蒙医药学里就都可以入药。看着药用植物馆里,布满墙面的植物标本,就如同置身于大自然当中,蒙医药学的广博,在这里一览无遗。矿物标本展厅,如同夜里的星空,每一个光亮里面都是一种矿物质,无数个闪闪光亮里的矿物质,都在蒙医药学里占有一席之地。蒙药材及方药展厅,十几个蒙药厂家产出的近百种蒙药在这里向世界证明,蒙医药不断发展的脚步,正在经历现代工业的融合,它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鉴证着蒙医药与大健康的密不可分。
走出博物馆回望,一切为了蒙医药。
民族育人地 孕育蒙医药全产业链
有人说,通辽因内蒙古民族大学而百业生,内蒙古民族大学因通辽而学业旺。这个坐落在内蒙古蒙东地区的科尔沁明珠,“一带一路”、振兴老东北的重要枢纽城市,正在孕育着一场蒙医药的振兴计划。
不大的办公室挂的只有一幅蒙古字,奥·乌力吉,现任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院长。让笔者关注的不是写满他各式各样职务的那一页资料,而是他常提到的蒙医药应该发展全产业链。
学、产、研,奥·乌力吉带领的蒙医药学院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蒙医药学院坚持着蒙语授课,1.5万名蒙医药学毕业生,不但就职于通辽市各个医院,也布满了乡村嘎查的卫生院、基层医疗机构。更让所有内蒙古民族学院人引以为傲的是,学校蒙药学博士点获得批准,实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医院领域和国家民族医药领域博士教育零的突破。内蒙古党委书记李纪恒曾在这里指示:要高度重视发展蒙医蒙药,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充分挖掘这一民族瑰宝,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市场带动,真正把蒙医蒙药做大做强,造福各族人民。
“一带一路”上的蒙医药大协同创新,这是奥·乌力吉正在推动的一件大事。蒙医药学院现在有近80多位留学生,这个数字还在不断递增,并与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签订了合作办学的计划,国际蒙医药学术交流也已经展开。但这一切在奥·乌力吉眼里还不够,在他的推动下,蒙药生产、研究,蒙药种植合作社,蒙药种植农户都已经开始启步,蒙医药要形成政、学、产、研、用的全产业链。
在奥·乌力吉看来,蒙医药要和苗药、藏药那样,成为农牧民致富的帮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真正的一条全产业链。奥·乌力吉正在致力于蒙医药产业核心区的规划完成,蒙医药交易市场的建设,也在需要之时,深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牧民如何更好地种植蒙药材,9万亩的蒙药药材种植田地是他带领团队所有人员努力的结晶。
奥·乌力吉手机上的工作群不停地蹦出新的信息,正如同蒙医药产业不断前行的脚步,一切为了蒙医药,一切也为了内蒙古民族大学更美好的明天,民族品牌需要像奥·乌力吉这样的带头人不断地推动,更需要他们协力同心。今天,蒙医成为先于藏医、维吾尔医、朝鲜医、壮医等,最早步入高等院校的少数民族医学,而明天,它将会成为一个民族的瑰宝,不断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民族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