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盏灯。
如果每个抖擞出发的清晨和疲惫晚归的暗夜,人们都能够在身边不远的地方,看到那盏熟悉的灯,内心深处都会被涌起的情感深深打动。
这段话出自红杉资本合伙人股东刘星。它描述的,并非人人都会想到的答案——家,而是这个资本大咖心中理想的便利店。
“便利店里付款快,购买时不会犯选择焦虑症,拎着就走,价格也能接受。”
这,则是喜欢光顾便利店的城市白领们用脚投票的理由。
自移动互联时代以降,电商崛起、商超式微,城市年轻一代在购物观和生活习惯上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嬗变。
与此同时,在市场格局变迁的红海下,是资本的风起浪涌。
资本的涌入和青睐
不久前,一家名为“便利蜂”的便利店在北京中关村苏州街附近密集出现,五店同开,店内人流涌动。据悉,这是北京首家有资本明确支持的便利店品牌,便利蜂的招聘内容中明确写到,“完成天使轮融资”。
精彩不只属于一线城市。在武汉、长沙这样的中部城市,便利店也在抢滩登陆,资本也闻声而来。总部位于武汉的Today,作为第一批受资本青睐的便利店,在2014年获得红杉资本5500万元的A轮融资。与此同时,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也以个人身份注资Today。
2015年3月,马云任校长的湖畔大学开学,Today创始人宋迎春成为首批学员。新一代便利店受到商界青睐,由此可见一斑。
天图资本CEO冯卫东表示,投便利店是近几年的投资趋势,因为便利店具备快速成长性,是线下零售未来最有潜力的领域。
2016年8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针对便利店行业开展了一次行业调查,通过对本次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便利店2016年上半年的销售总额同比去年持平的占14.3%,同比增长10%以上的占38.1%,同比增长1-10%的占35.7%,这两项占了大部分。由此可知,2016年上半年便利店的销售总额比去年有所增长。
便利店的异军突起,一方面原因在于消费结构的变化,人们对即时消费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小型门店的价值被重新评估,搭载了诸多互联网项目的便利店成为零售的新体验形式,吸引资本进入。
红杉资本沈南鹏说,未来不会有纯粹的互联网公司,也不会有纯粹的线下公司,更好的一种业态是能够把互联网运用在零售当中。诞生于移动互联时代的便利店,符合沈南鹏所说的互联网和零售的运用结合,而这种互联时代的便利店,可谓是2.0版本的便利店。
投资潮下的喧嚣和沉思
然而,遍地开花的便利店的品牌成长速度,与资本的热情,并不成正比。
2016年中国便利店大会上,厚谷投资创始合伙人徐大卫表示,作为中国零售业态里面发展快、潜力大的细分领域,便利店业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鲜有出色表现。
此外,国内便利店品牌的张力仍然不足。当前,国内便利店品牌的区域化明显,一线城市的便利店品牌对全国的辐射乏力。比如,一些区域的领头羊品牌,比如广东美宜佳及天福、上海全家、北京好邻居等,也大多只能辐射、带动区域内市场,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力颇为有限。全国性的响亮品牌几乎付之阙如。
“一个成熟市场、一个区域的连锁,只有有限的几百家店,其实对资本来说价值非常有限。”徐大卫认为,强化自身平台和后台服务能力,是便利店连锁企业最为可控的资本化方向。
资本涌入意向热烈,并不代表便利店已经做得很好。对此,即便在便利店行业内部,也已经有人认识到了潜在的危机和商机。
在Today便利店创始人宋迎春看来,中国市场上知名的便利店几乎均为外资品牌,他立志将Today打造成知名的民族品牌。
而对于资本的涌入,宋迎春则显得颇为冷静,他更看重的是单店营收与利润的增长。他认为,加盟店的盈利水平和成长速度,才是决定扩张有效与否的要害。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个店,再做大做强。
“特许加盟,是零售小业态在未来应有的发展之路。”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王洪涛也这样认为。能够提供给加盟者强大、可靠、放心的供应链和后台支撑的“盟主”,可能会让资本喧嚣下的加盟者和创业者更安心地发展。
破茧成长的苦和乐
便利店在过去两年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门店数量和品牌暴增,便利店本身也成为横跨传统零售和电商的热词。
然而,从便利店自身的发展来看,稍显弱小的身躯目前似乎无法承受市场新宠之重。例如,邻家有些门店的日商只有五六千块钱,而7-11在北京的各个门店平均每天日商仅在2万元左右。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之前也表示,以单店日商来看, “我们的生产效率是5870元平均日销售额,台湾达到了1.5万元,日本达到了4.2万元,差距还是非常巨大”。在日本,便利店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超市,大体为54:46;我国目前的实体零售市场中便利店和超市的占比大体是8:92,中国便利店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中国的便利店行业,在享受资本热捧的快乐后,仍要面临自己的破茧成长之痛。
如何从一个亦步亦趋学习日本和中国台湾的行业,健康成长为千亿美元的风口行业,是横亘在中国大陆便利店从业者面前的难题,要解决它,首先亟待破解的有:成本、盈利及规模估值难题。
业内普遍认为,便利店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达到盈利可能,但一定的规模并非有资金即可实现,还需培育市场、开发自有产品、优化供应链等。
更简洁的表述是,便利店的成长需要时间。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表示,内资便利店在“内功”方面还有待加强。内资便利店在店面选择、服务等前台系统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相对于外资便利店,在消费者喜好分析、商品结构优化、产品周转率上尚存在一定差距。
这是便利店行业要正视的现实,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深夜的灯和蝴蝶的翅膀
不过,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近年来新开的内资便利店,在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上已明显有别于上一代的传统便民商超。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王洪涛称,“现在的青年消费者明显更趋向于新品、鲜食、快速消费,他们追求品质,不受价格影响。这让现在的连锁便利店拥有迅速发展的条件。”的确,传统的消费者观念强调“货真价实”、“物美价廉”,但新一代城市年轻消费者则越来越重视购物环境舒适和鲜食品类商品的风味和品质,这要求便利店这个消费空间要实现“场景化”和“社交化”。王洪涛认为,经过近两年的探索进步,连锁便利店已成为零售行业中,最能够贴合现代高品质生活需求的业态。
在此方面,Today便利店创始人宋迎春显得很有信心。目前,Today2014年开业的既存店平均日商今年已超过1.4万元,远高于同业1.2万平均日商的水平。单店的高额回报,很大程度来自强大的后台和中央厨房,鲜食产品的最高毛利率能够做到50%以上。有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国内便利店的销售增速将达到8%—10%。2017年是开启提效增速模式的开局年。
的确,便利店的核心是商品开发和消费者服务,背后是商品掌控能力和供应链管理以及消费洞察,这也是便利店最大的价值所在。
在国外品牌横霸中国便利店市场多年后,Today、便利蜂这样的新一代便利店品牌正在悄悄崛起,它们不但在刷新着市场的格局,也在刷新着人们的消费认知。
可以说,传统时代的便民商超正在老去,浸润于移动互联的新一代便利店正在成长,它们拥有比中百罗森等传统合资品牌更为宽阔的市场,更从容的进退空间,然而,要在波诡云谲的市场中红袖善舞,成长为新一代的民族品牌,为商者除了要具备家国情怀,还离不开卓越的创富能力和超凡识见。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谁又能保证,像Today这样的便利店里深夜亮着的一盏盏灯,不会成为搅动中国便利店2.0时代那一片蓝海的蝴蝶翅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