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转型升级示范区 打造黑龙江振兴新引擎
2017-01-12 21:44:00 来源:光明网

  编者按:近两年来东北经济陷入疲软,外媒写了一篇又一篇关于中国东北经济萎靡的观察评论文章,为远在千里之外的黑土地操碎了心。东北经济怎么了?新一轮东北经济振兴怎么干?为了解答这些疑问,1月9日至14日,由中央网信办指导的“直击东北经济”主题活动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同步展开。由网络媒体和权威专家组成的联合采访团分赴东北三省实地调研以求解东北困局“新药方”。光明网以下刊发第二篇“直击东北经济”系列专家约稿以飨读者。

  作者: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刘小宁

  当前黑龙江省经济下行压力大,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带来转型阵痛紧密相关,更与黑龙江省在体制、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息息相关。为此,黑龙江省亟待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建设转型升级示范区,培育发展新动能,闯出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困局:短板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

  首先,从结构性矛盾分析,2016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23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6.0%,增幅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8%,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2.3%,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能源工业仍处于负增长;第三产业增长8.5%,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

  目前影响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突出短板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比上年同期下降46.2%,其中,利润下降58.0%,税金下降36.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下降15.2%。亏损企业1042户,亏损面25.3%。进一步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分析,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大而不强,农业结构以传统的农产品种植及初级加工为主,高附加值、高品牌效应产品所占比例相对过低;第二产业低而偏重,工业结构以资源开发型与低附加值型产品为主,重化工业比重高,先进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

  第三产业粗而不精,生活性服务业缺少精细化、高品质,旅游业客户市场细分不够、定位不精准、服务不规范,以金融、信息、研发、设计、物流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其次,从体制性矛盾分析,黑龙江省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主体活力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营商环境还需要继续改善。

  刨根究底:转型非一日之功

  建国初期,前苏联援建黑龙江省22个项目的实施,辽宁省“南厂北迁”的20多个企业在黑龙江省落户,形成了极具黑龙江特色的经济格局。一是初步形成了资源型产业的规模生产能力。其标志是“一大油田、二大林区、四大煤矿”。

  二是初步形成了基地型的装备工业体系。其标志是重工业有“一大重型、二大机床、三大动力、十大军工”;轻工业有“一大橡胶、三大造纸、四大纺织、六大糖厂”。三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基础型农业体系。其标志是由单纯粮食生产进入了农业结构调整阶段。黑龙江农业把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奠定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60年代,部分国有企业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南迁“大三线”和“小三线”,但“瘦死骆驼比马大”,基本骨架没有变。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一直在调整,但计划体制下所形成的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民营经济偏弱,市场活力不足,重化工业尤其是能源工业占比过高的不合理结构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也意味着黑龙江省的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绝非可以靠一日之功,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

  振兴:打赢一场攻坚战

  黑龙江经济振兴是一场攻坚战,事关全局,必须加快推进;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新常态下,推进龙江振兴发展需要新思路、新举措,摆脱结构固化和路径依赖。

  一是促进产业空间集聚。依托黑龙江省国家级、省级和13个地市的重点产业园区,依托核心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引导核心企业裂变扩展,依据产业关联度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集群,依托核心企业核心技术和产品开发优势,加快实现裂变发展、跨越发展,促进园区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二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遵循适应市场需求、立足产业基础、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依托产业集聚优区位,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主动参与国际产业转移与分工,围绕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子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打造“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油头化尾”、“煤头电尾”、“煤头电尾”全产业链。通过拉长链条、集群配套、龙头带动,实现资源效应最大化,提升产业产品附加值。

  三是促进园区走向“产城融合”。充分发挥城市和产业各自的功能优势,促进产业和城市协调互动、功能融合和空间整合,最终达到"以城兴产,以产促城,产城融合"发展的目的。四是发挥园区辐射带动作用。园区要注重技术转移和扩散,以及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流动,提升所在区域整体创新能力,通过大力发展研究开发、工业设计、高附加值服务、总部经济等价值链高端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